病例4:苗某,男,39岁,2006年1月8日就诊。患者元月1日晚亲朋聚餐,饮用白酒约300ml,次日早晨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右胁部胀痛,嗳气腹胀,恶心呕吐,即到乡医院诊治,经查血常规、B超,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给予头孢氨苄、复方胆通等治疗,3天后发热恶寒消失,右胁部胀痛明显减轻,按此继续治疗,但又逐渐出现目黄、尿黄、神疲乏力等,今来我处再治。诊时患者目黄尿黄,神疲乏力,右胁部胀痛不适,嗳气腹胀,纳呆恶心,测体温37.3℃,巩膜明显黄染,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0.71,淋巴细胞0.29,B超显示胆囊炎性改变,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86U/L,谷草转氨酶168U/L,γ-谷氨酰转肽酶180U/L,总胆红素96μmol/L,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全部阴性,甲型肝炎抗体阳性。此乃典型的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的急性炎症改变乃肝脏急性炎症累及所致,而聚餐饮酒是其诱因。即调整治疗方案,在静脉滴注用药(茵栀黄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葡醛内酯注射液0.6g,维生素C注射液3.0g,维生素B6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用药(益肝灵片,每次77mg,每日3次口服;鸡骨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的基础上,以清热利湿解毒、利胆保肝退黄为原则组成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10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其他自觉症状也显著减轻。宗上述原则继续治疗,并注意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20天后患者黄疸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胆、脾、肾无明显异常。
分析:此为诊断失误,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急性炎症改变,误诊为单纯的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没有出现黄疸之黄疸前期,可以发热恶寒、右胁部疼痛不适、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其症状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胃炎等有诸多相似之处,若不及时进行辅助检查,注意鉴别诊断,容易出现误诊误治。此例患者发病有亲朋聚餐和饮用白酒的诱因,以发热恶寒、右胁部胀痛、嗳气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乡医院经查血常规、B超即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忽视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也可出现与此相似的临床表现,没能及时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等,结果治疗3天后发热恶寒消失,右胁部胀痛明显减轻,但又逐渐出现目黄、尿黄、神疲乏力等,显然诊断治疗有误。之后经检查肝功能及甲肝抗体等,确诊为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的急性炎症改变乃肝脏急性炎症累及所致,所以按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果临证时能重视鉴别诊断,注意急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胃炎等病之间的鉴别,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一见右胁部疼痛、胆囊壁毛糙和胆囊增大就认为是胆囊炎,及时进行肝功能、B超等辅助检查,则误诊误治自可克服。 |
上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三
下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