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2:高某,女,71岁,199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1986年初因患胆囊结石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1992年秋自觉右上腹隐痛,窜及胁背,两月后查B超发现肝内胆管有多个小结石,最大直径0.3cm,口服消炎利胆片、去氧胆酸治疗6个月,再次复查B超肝内胆管结石仍在,最大直径0.8cm,后方伴有声影。现患者右上腹隐痛,窜及胁痛,口干苦,尿黄,纳差神疲,查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辨证属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以清利肝胆湿热,健脾养血通络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柴胡10g,薄荷(后下)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茵陈15g,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楝子10g,泽兰叶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上方30余剂,患者诸症状消失。1994年3月24日复查B超,肝内胆管未见结石影响。现患者口干思饮,舌边红,脉弦滑,守方去海金沙、石菖蒲、郁金等,加天花粉20g,五味子10g,再服15剂,以资巩固。 点评:借助现代影像学检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胆石症应当遵循的原则。胆囊结石行胆囊手术切除后,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再发结石者在临床中并不鲜见,因不宜再行手术治疗,故多数采取中药保守治疗。祝老遇此类患者,常借助现代影像学检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综合考虑,以冀取效。本例患者病位在肝胆脾胃,病因为湿热内生,病机是肝胆郁滞,疏泄不利,而B超证实为肝内胆管之结石所致。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营是辨证选方,加茵陈、金钱草、海金沙、石菖蒲、郁金以清利湿热、利胆排石是辨病用药,而川楝子配泽兰叶一寒一温、一气一血,以疏通气机,通络止痛,更著其功。药后不仅诸症状消失,且肝内胆管结石消于无形,疗效令人信服。 |
上一篇:中医治疗胆石症的验案点评一
下一篇:中医治疗胆石症的验案点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