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HBsAg阳性说明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HBsAg是以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为模板,经转录、翻译而产生。cccDNA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与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血HBsAg定量检测值可以间接反映肝细胞内cccDNA,与肝细胞内HBV DNA总量和血清HBV DNA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在急性感染中,HBsAg阳性一般持续存在1~6个月,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愈,实现HBsAg的转阴。但如果6个月之后,HBsAg依然阳性,则说明乙肝病毒已在肝细胞核内长期生存,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有0.5%~1.0%的患者发生HBsAg清除。目前认为HBsAg的清除最接近慢性乙型肝炎治愈,反映感染的免疫控制,如出现在肝硬化之前,则预后极佳。
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证明,HBsAg是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疗效、尤其是干扰素疗效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对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如取得HBeAg血清学转换,其HBsAg显著下降,而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其HBsAg下降则不明显。对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建议HBsAg定量作为其应答的监测指标,可预测其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乙肝患者,如治疗12周时HBsAg定量<1500单位/毫升(约占治疗人群的32%),经过48周的治疗,停药随访1年时HBeAg血清转换率可高达51%(66/129例),治疗12周时HBsAg定量处于1500~20000单位/毫升的患者(约占治疗人群的52%),停药随访1年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也能达到32%(53/166例)。与之相反,如果治疗12周后患者的HBsAg定量仍>20000单位/毫升(约占治疗人群的16%),则停药随访1年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仅为19%(8/43例)。 在最近发表的临床研究中,对于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的下降水平是未来HBsAg清除的早期预示。该研究显示,治疗24周时,HBsAg定量<1500单位/毫升的患者,有54%患者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并有20%的患者获得HBsAg清除;对于HBeAg阴性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从基线下降≥10%的患者,有43%在治疗结束后1年HBV DNA≤10000拷贝/毫升。其中,45%在治疗结束后5年获得HBsAg清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其HBsAg下降速度和幅度是不同的。HBsAg水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表示其治疗效果好,同时还可据此预测患者的持久应答以及长期随访时HBsAg的清除率。如24周时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或下降幅度较小,治疗应答的阴性预测值达90%以上,应该尽早停药和(或)改变治疗方案。目前已经批准用于定量检测HBsAg的方法是雅培的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和罗氏的电化学发光法,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值相似,以单位/毫升为单位。 总之,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合HBV DNA、HBeAg检测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决定停药时间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
上一篇:病例七:脾功能亢进,仍可抗病毒治疗
下一篇:HBeAg定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