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胆管炎:结石一旦阻塞胆(肝)总管,胆汁便淤滞,胆道感染随之发生。胆道内压增高、胆管扩张,高压胆汁自毛细胆管中溢出并反流入血,引起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时,胆管黏膜充血水肿,胆汁呈脓性,严重者管腔积脓,管壁上有多数溃疡形成,甚至引起胆道出血。胆囊除少数病例萎缩外,多显著增大,且有急性胆囊炎的改变。由于胆汁反流,感染向血流扩散,大量细菌及内毒素经肝血窦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败血症和多器官损害等。
(2)慢性胆管炎:急性期过后,胆管壁溃疡为瘢痕修复,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胆管瘢痕性环状狭窄。狭窄近端胆管更加扩张,管壁增厚,腔内充满色素性结石。严重者扩张的胆管宛如小肠。由于胆管壁缺乏平滑肌纤维,扩张后难以恢复到正常管径。肝内胆管的改变也呈类似变化。长期梗阻性黄疸,肠道内缺乏胆盐,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等吸收,同时常有肝功能受损,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因此常有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 3.肝急性胆管炎时,胆管内脓性胆汁常处于相当高的压力下,易逆流于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细菌及内毒素滞留于肝内,部分进入血流,造成肝感染。通常弥漫性增大、充血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坏死,此种坏死可从小叶中心变性到多发性肉眼可见的肝脓肿(即所谓胆源性肝脓肿)。肝严重受损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慢性病例由于胆管结石引起的反复感染,以致胆管炎性狭窄、近端扩张、结石形成、肝淤胆、灶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出现胆汁性肝硬化,乃至门脉高压症,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如病变累及一侧肝,则病侧萎缩,对侧代偿增生,肝呈不对称性肿大。 |
上一篇:胆囊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下一篇:胆石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