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重视补脾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自古以来,《金匮要略》已经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肝病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行医几十年的经验,形成以益气健脾为基本法则的治疗肝炎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或兼用舒肝,或去湿,或祛瘀,或养阴,或补肾,或清热利湿。逐渐形成了补脾祛邪、抑木不忘培土、活血不忘益气、健脾滋水涵木的4个法则。

(一)补脾祛邪

慢性肝炎多由湿热而发,而七情、饮食、劳倦,伤脾生湿,郁久化热,是使病情迁延或加重的因素。由此看来,当以清利湿热为主,临床多应用苦寒、清热之品。今肝即病,脾土被克,病在肝脾,久用苦寒伤及脾阳,虽湿热得清,但脾不健运,湿邪生化不断,有使急性向慢性转变之嫌。所以,应在益气健脾固本为主的同时兼施清利湿热,方可标本兼治。临床中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自拟四君子汤加味(见秘验方1)和慢肝六味饮(见秘验方2),用以治疗单纯脾气虚型慢性肝炎。

(二)抑木不忘培土

肝病为患,多有胁痛、眼干涩、善太息、头晕等肝郁之候,同时还可见脾失健运的表现,如困倦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便溏等症。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为病位,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必以健脾益气,抑木扶土为总则,以合五行生克之理。一方面培土以复元气,防病于先;另一方面可协助疏肝之功效。常用太子参、五爪龙、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柴胡、郁金、白芍等疏肝理气。

(三)活血不忘益气

慢性肝炎患者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邪气不去,留恋体内,久病不愈,伤气伤血。一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则化瘀阻滞经络,血液生成不足,因虚致瘀,使血行滞涩不畅而成血瘀;另一方面,久病伤气,脾气虚衰,失其统摄之力,使肝不藏血,血溢脉外,而形成瘀血。常见面色发暗,胁下痞块,刺痛,蜘蛛痣,肝掌,肌衄,舌质紫暗等症。在治疗上,则应以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同用,喜用丹参、赤芍、益母草、田七等,方可治标治本。自拟健脾活血方(见秘验方3)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该方在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方面,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虽然在抗病毒方面较干扰素弱,但在抗纤维化方面较干扰素优势明显。此外,研制的中成药肝舒胶囊(太子参、茯苓、白术、川萆薢、楮实子、丹参、珍珠草、白芍、白花蛇舌草、甘草)以益气健脾、活血解毒,亦收到良好疗效。

(四)健脾滋水涵木

慢肝之病从肝脾论治,亦应从肾论治。湿热不化,困脾滞脾,致气血亏损;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肝失疏泄;病程日久伤及肾脏,不能以水涵木。清热化湿,理气活血,虽然可祛邪外出,但其攻伐之力太过,不免伤及脾胃,伤及精血。故此,补肾既可防攻伐太过,又可补益精血,益肝阴。常健脾与益肾齐头并进,常用制何首乌、山茱萸肉、桑寄生、杜仲等益肾药与健脾药配伍使用。

上一篇:去除黄疸的五种方法
下一篇:肝病诊治专家——陈昆山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