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1周后才到达肝(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日)。随即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HAV在肝内复制的同时,亦进入血循环引起低浓度的病毒血症。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HAV与其他肠道病毒不同,它并不引起细胞病变。另外,HAV大量复制丙从粪便中排出之后,肝细胞损伤才开始出现,提示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的。被激活的T细胞所分泌的γ干扰素能促进HLA-1类抗原在肝细胞上表达,再由细胞毒性CD8+T细胞杀伤被HAV感染的靶细胞。在动物实验感染HAV中发现HAV与抗-HAV可同时存在于血清中,提示免疫复合物可能参与发病机制。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现代医学认为甲型肝炎是由于感染甲肝病毒(HAV)引起的,其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除HA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外,机体的免疫反应也起重要作用。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中医对甲肝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甲肝是外感湿热疫毒引起,其可分为阳黄和阴黄,对出现黄疸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中医辨证属于阳黄的,以湿热为主,根据热重于湿(热盛型)或湿重于热(湿热蕴结型),分别予以清热利湿和利湿化浊中药,如茵陈、栀子、大黄、猪茯苓、滑石、黄芩、黄柏、叩仁等,有人用茵陈、栀子、制大黄、板蓝根、丹参、生山楂、公英、旱莲草、米仁、生白术、太子参治疗热盛型甲肝70例,均痊愈,用茵陈金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甲肝50例,治愈42例,有效7例。笔者对治疗阳黄、退黄及降酶效果不佳者,加用苦黄注射液或茵栀黄注射液30—60ml加10%葡萄糖400ml静脉点滴;如果黄疸较深,可用凉血活血药及重用赤芍的中药方剂,每多获取良效。(责任编辑:罗燕平)
|
上一篇:甲肝治疗:甲型肝炎简介与治疗
下一篇:甲肝治疗:治疗甲肝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