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逆流溯源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肝炎病毒”的概念,但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病毒性肝炎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病种。早在汉代,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就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进行了分类,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类型,并认识到该病具有传染性。
  
  西方医学关于乙型肝炎认识最早的记录可能是1883年的一次偶发事件。当时天花流行,为了预防天花,德国一家造船厂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注射后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出现黄疸,这很可能是通过血源途径感染的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西方医学关于黄疸性肝炎的认识经历过胆囊,全身,再回到肝脏的过程。最初西方医学认为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如黄疸等是由胆管的急性炎症所致,故又称“卡他性黄疸”;后来慢慢认识到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命名为包特金病。1942年,Voegt证明其有传染性,才称为传染性肝炎,定位在肝脏。但这时还没有真正认识病原体。
  
  1965年国外学者布朗伯格(Blumberg)等人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的抗原起反应而形成沉淀,这是一种性质不明的抗原,因来源于澳大利亚土著人,布朗伯格把它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即后来的HBsAg)。该抗原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直到1969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乙肝病毒个子非常小,要放大1万倍以上才可以看清楚它的结构,这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1970年,Dane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后来把这种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称为Dane颗粒,以纪念它的发现者Dane)。1986年将其列入嗜肝DNA病毒科。再后来又搞清楚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它是由约3200个碱基对组成的环状双股链DNA(其中一部分为单股链)。可见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人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下面我们开始对这可恶的小东西进行解剖。

上一篇:是否得了乙肝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下一篇:乙肝病毒有三种形状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