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乙肝病毒的基因变异问题。乙肝病毒在抗病毒药物的强大压力下,会主动改头换面,以一种新的面孔出现,使原有的抗病毒药物失去靶点而无所作为,导致病情复杂化,严重化。甚至有时可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局面,抗病毒药物层出不穷,而乙肝病毒就是屡杀不死。
免疫治疗的“双刃性”问题。免疫增强剂虽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发挥抗病毒机制,但如果过于强大,在杀灭乙肝病毒的同时,也会造成肝细胞的广泛性损伤,会出现肝脏的急性炎症反应。而免疫功能低下,则会使乙肝缠绵难愈。 进口西药的“水土不服”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解决我国乙肝的难题,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干扰素、胸腺素、转移因子等抗病毒和免疫制剂,这些药物国外前期表现效果突出,到中国后则大打折扣。这可能与中国与欧美的肝炎基因型不一样有关,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可以将HBV分为A~H8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基因亚型。A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其他类型。我国乙肝基因主要以B和C为主,而欧美以A和D为主。再以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丙型肝炎(HCV)为例,HCV-RNA可分为50多种亚基因型,其中1型和4型对干扰素易产生耐药。而我国HCV-RNA1型感染者占丙型肝炎的8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在欧美是丙型肝炎克星的干扰素,到了我国就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治肝损肝”的问题。许多抗病毒药物本身对肝脏或其他系统就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当使用这些药物进行长期治疗时(因为乙肝的疗程往往是漫长的),很可能是旧病没去又添新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或造血系统的抑制,或肾功能的伤害等。上述问题说明,我们需要一种以整体观点为指导,辨证论治的治疗学思想和方法,于是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医药便在乙肝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医药在治疗乙型肝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中医药不仅能有效地改善乙肝的临床症状,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肝组织损伤,并且有较强的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湿热毒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人体正气逐渐衰减,气血运行不畅是乙肝慢性化,迁延化的主要原因。慢性乙肝早期以邪气实为主,肝胆湿热、肝胃不和;日久累及脾、肾,由实而转为虚实夹杂,由气病而转为气血同病。因此我们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主张采取西医与中医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三结合”及抗病毒、护肝、调节免疫“三联”的治疗思路。详细内容见本章第十节。 |
上一篇:乙肝免疫球蛋白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调动全身的抗病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