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具有复制性、病毒的泛嗜性及病毒基因的变易性等特点。
(一)乙肝病毒的复制性 由上述乙肝病毒的结构显示,科学家们发现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其大小只有一个普通鸡蛋的百万分之一。揭开其外壳后,乙肝病毒的核心颗粒就暴露出来了:两条螺旋的乙肝病毒DNA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和依附在上面的乙肝病毒DNA聚合酶(HBVDNAP)。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当HBV感染肝细胞之后,半环状的乙肝病毒DNA正链就会以负链为“模块”,在乙肝病毒聚合酶(HBVDNAP)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基因(DNA)即cccDNA。病毒基因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块”,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乙肝病毒DNA聚合酶的“催化”,一股基因、一股基因的复制,形成负链和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颗粒。 (二)乙肝病毒的泛嗜性 过去认为乙肝病毒是专一嗜肝性病毒,近年发现它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它不仅在肝脏,而且还在胆管上皮细胞、胰腺、淋巴等组织和细胞中存在和复制。抗病毒药物较容易清除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但对组织细胞中的就不易清除或清除较晚,这既是乙肝复发的重要原因,也是乙肝难治的重要因素。 (三)乙肝病毒基因的变异性 乙肝病毒基因的变异性主要表现乙肝病毒基因开放读码区的点特变与耐药变异两种情况。 1.乙肝病毒基因开放读码区的点特变通常检测的乙肝病毒称为野毒株(野生株),具有典型的HBV血清学标志。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野毒株可发生基因变异而形成突变株,其中包括点突变和多位点突变。点突变可发生在HBV的4个开放读码区,即S区、C区、X区和P区等的任一区;而多位点突变则在一个区内或多个区内同时发生多个突变。 由于HBV前核心区(前C区)1896核苷酸位点突变,使编码色氨酸的28位密码子转化成终止密码子,导致前C区顺序丧失表达乙肝e抗原(HBeAg)的能力,不能分泌HBeAg,所以血清中测不出HBeAg,在“两对半”检测报告中只能表示为HBeAg阴性,而且前C区变异还影响α干扰素的治疗,给治疗带来困难,成为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约30%仍有HBV复制,主要是由于乙肝肝病基因产生前核心区突变的缘故。本人就属此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态性化验结果。1896位碱基、1814位碱基、1762位碱基和1764位碱基都发生了特变株病毒基因,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2.乙肝病毒基因的耐药变异由于拉米夫定是一种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它可抑制HBV反转录酶的活性,但又不损伤细胞的线粒体,从而能阻止乙肝病毒的复制。国内外许多权威性资料证明,每日口服100毫克(mg),1~4周患者血清中HBVDNA显著下降,6个月内大部分转阴,能改善肝组织病变,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一般需治疗至发生HBeAg转换时,才能考虑逐渐减量停药,停药后还需注意反弹现象。但是它对HBeAg转阴率较低,连续治疗1年为19%,长期使用会发生病毒变异及形成耐药株。 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半年以上者,可发生乙肝病毒的YMDD变异。所谓YMDD,是指酪氨酸(Y)、蛋氨酸(M)、天门冬氨酸(D),发生变异后,蛋氨酸(M)被缬氨酸(V)或异氨酸(I)代替,变成YVDD或YIDD。YMDD变异株的复制能力低于野生株,因此血清中HBVDNA水平较低。当发生YMDD变异时,病情可以复发,出现恶心、乏力等症状,并表现为ALT升高,血清HBVDNA转阳。因此,用拉米夫定治疗半年后,若肝功能指标升高,应警惕YMDD变异。由于绝大多数病毒变异者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仍有效,肝组织影像亦有改善,故发生YMDD变异者可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或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等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取代,具体方法在乙肝治疗中作介绍。 |
上一篇:乙肝病毒的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下一篇: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