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乙肝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乙型肝炎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虚损4型。
(一)湿热蕴结型 症见胁痛,腹胀,纳呆呕恶,倦怠乏力,或可见目黄、身黄、溲黄,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舌淡红或红,苔腻面大或厚腻,脉弦滑,治以利胆退黄、护肝解毒,方用强肝丸1号(解毒祛湿汤,见秘验方1)治疗。 (二)肝郁脾虚型 症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腹胀便溏,乏力,纳差,或见朱砂掌,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治以护肝健脾解毒,方用强肝丸2号(疏肝健脾汤,见秘验方2)治疗。 (三)气滞血瘀型 症见胁肋刺痛,入夜尤甚,腹胀纳呆,神疲乏力,或见肝脾肿大,面色青暗,蟹爪纹络,朱砂掌,舌质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滞或涩,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方用强肝丸5号(活血化瘀汤,见秘验方4)治疗。 (四)肝肾虚损型 症见胁肋隐痛,口干咽燥,两目干涩,烦躁易怒,腰酸膝软,阳痿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蟹爪纹络,舌质偏红,苔薄,脉虚弦或沉细而弦,治以滋补肾阴,养阴柔肝,方用强肝丸4号(调补肝肾汤,见秘验方3)治疗。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并将中医的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的分段治疗(将乙型肝炎分为高复制、低复制和非复制3个阶段)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分型分段治疗乙肝的方法。各阶段的治疗均应在辨证分型前提下有所侧重,其中高复制和低复制2个阶段,加用山豆根、贯众、黄柏、大青根、连翘、猪苓、丹皮等,具有较强抑制乙肝病毒,抗肝细胞炎症的中草药;非复制阶段加用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等,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的中草药。如此用药,既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能发挥单味中药的特殊药性和临床疗效。 |
上一篇:乙型肝炎专家——刘学勤
下一篇:降低转氨酶的十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