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物产物的作用对肝脏造成损害。近来,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成人肝炎的10%,在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者中药物所致者甚至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其常见类型之一。有数十种药物可诱发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例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滴大剂量四环素(>2.0g/d)、雌激素类制剂、三苯氧烷、门冬酸胺酶、以及甲氨蝶吟等核苷类似物或抗有丝分裂类药物。其中静脉滴注大剂量四环素、门冬酸胺酶、甲氨喋吟等主要引起急性小泡性脂肪肝。有趣的是,氯贝丁醋和弹性酶等降血脂药亦可诱发和加剧脂肪肝和肝功能损害。少数药物如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类药物所致脂肪肝,可通过脂肪性肝炎并发纤维化,故应引起重视。中药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少有报道,如系服用中药复方后发生,则很难分析具体由何种药物所致。
|
上一篇:养肝护肝-如何正确看待肝功能化验单上的数值?
下一篇:养肝护肝远离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