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肝脏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正如《内经》所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内经》又认为:“肝者,罢极之本。”罢,音义均同疲;罢极,即劳困的意思。因为肝主筋,筋主运动,所以把肝比喻成极限运动的根本保证。《内经》对肝脏功能的认识,主要l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直接动态观察,也就是说,肝脏虽然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都有征象表现于外。关于肝脏学说的形成条件,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内经》成书时,我国的解剖学就有了相当的成就。当时的解剖学,对脏器的部位、名称、形状均作出了较为确切的记载。 其次,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例如,妇女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可以发生月经周期及经量的变化。因为怒为肝所主,从而认识到,肝脏疏泄的正常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妇女月经变化。又如:古人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与风气相应。在自然界中,树枝自己是不会动的,只有被风吹后才会动,微小的风只是树叶略有颤动,风稍大时则树枝也会摇动,风力特大时则有可能把树刮倒在地。只有风平息了,树才能恢复平静的状态。因此,《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就是说,凡是人体出现头部和四肢不自主的震颤、摇动,站立不稳,严重时人突然仆倒,以致半身瘫痪等病证,都是由风所引起的。现代的医学界仍把一些脑血管意外疾病称之为“中风”。 《内经》肝脏学说的形成还依赖于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从病理现象中推论出肝脏的生理功能。《内经》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理论,对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及病理变化情况下所反映在体表的不同特征,进行长期的观察、积累、分析,形成了理论体系。如肝脏主藏血,主疏泄,其疏泄的本意主要是按五行生克来说的。“木能疏土”是说肝有帮助脾脏消化饮食的作用。但古人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肝的疏泄作用,对本应由大脑活动主宰的神志活动,也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此影响最大的情绪变化是怒。所以《内经》认为“怒伤肝”。又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说的是肝从食物中所获得的精气血,都会布散到筋,滋养、濡润筋膜。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而人的指(趾)甲,又由筋的余气所滋养,所以通过观察人体指(趾)甲的色泽润枯变化,可以探知肝脏精血的盛衰。“肝开窍于目”,指的是肝血对人的眼睛有滋养作用,眼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0”如果肝血不足,除可见到肝失血养而身体虚弱外,还可见到双目昏花,视物不清,筋脉拘挛,肢体屈伸活动不利,指(趾)甲薄而松脆,易于裂断等肝脏形窍的病变。 肝与胆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二者经脉互相络属,肝之余气注之于胆,变化成胆汁。肝与胆不仅在消化功能上相互配合,在情志活动方面,也相互协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意识活动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产生在谋虑的基础之上,二者密切联系,相得益彰。另外,《内经》中称胆为“中正之官”,也指的是胆善决断,不偏不倚。如果胆汁排泄不畅,郁结于胆内,可以造成肝胆气机不利,并可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不想吃饭,腹部胀满和胁下胀满疼痛,大便泄泻等症。如果胆汁排泄不循常道而上逆、外溢,则可出现口苦、咽干、呕吐黄色胆汁、苦水,或面色、白眼球等部位出现黄疸等证。 |
上一篇:健康生活自测题
下一篇:肝主疏泄对人体情志方面的影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