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肝脏、胆道疾病时,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眼白部位和皮肤颜色常变黄,医学上称为“黄疸”。
黄疸的产生过程与血液中红细胞、肝脏功能及胆道等因素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自然破坏后,就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体内转化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肝细胞将直接胆红素分泌到毛细胆管后,使其成为胆汁的主要成分。胆汁通过逐级胆管系统最后排入肠腔。 正常血清胆红素是恒定的。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毫升血清胆红素。少量的尿胆原使小便保持正常的黄色。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等。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他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疸。常见疾病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胰腺炎、胆管或胆囊癌。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胆总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区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Gilbert)病及Dubin—Johnson二氏综合症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造成。 (4)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 (5)药物性损害:有服药史,服用氯丙臻、吲哚美辛、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对氨水杨酸、卡巴胂等,可致中毒性肝炎。此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之前无发热,血清转氨酶升高很明显,但絮浊反应正常等可资鉴别。 上述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或故障时,胆红素就会大量反流或存留在血液中,血清胆红素量就可以升高。当每升血液中血清胆红素量大于34.2微摩尔,即2毫克/100毫升时,巩膜、皮肤黏膜就会发黄,即“显性黄疸”。 |
上一篇:七种检查方法,能早期发现肝癌
下一篇:黄疸越深,肝炎病情越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