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理论,毒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热毒
各种因素导致机体阴虚阳亢,都会产生热毒。如平时经常提到的肝火旺、胃热等,都是热毒影响不同脏腑的结果。有热毒的人表现为:口苦口臭、咽喉疼痛、大便干燥、面部如蒙油垢、易生痤疮、鼻孔出血、痔疮便血、手足汗多等。
(2)寒毒
各种因素导致机体阳虚寒盛,都会产生寒毒。寒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在血液循环。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流通,遇寒则凝滞。当体内有寒毒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等疾病。
(3)湿毒
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若不及时排出体外,也可能成为对人体有害的湿毒。湿不仅阻滞气机,阻碍血行,而且湿性重浊黏滞,一旦为病,病位广泛,病势缠绵难愈。如常见的口味甜腻、小便不畅、大便泻而不爽、痤疮、湿疹、黄汗、面色黄胖、身体倦怠、四肢酸重等症状。都与湿毒密切相关。
(4)食积疾病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如果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食物就不易被人体消化利用,存于体内过久而为食积,酝酿成毒,损伤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胸闷、嗳气、反酸、臭汗、黄汗、小便如米泔、大便不畅、面部生痤疮等一些症状。
(5)淤血疾病
凡是各种因素引起血液积滞,不能正常循环,都会形成淤血。由于淤血而使血液失去了正常功能,对人体就会产生毒害。
(6)虫毒
体内若有寄生虫,可出现面色萎黄、睡时磨牙、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
(7)药毒
药物本身是治病的,但是药物使用不恰当,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变成毒。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造成肝脏、肾脏的损害,危害人体健康。“是药三分毒”,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
上一篇:养肝排毒 毒素是些什么?
下一篇:毒素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