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是指肝肾之间密切的关系,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又同源于饮食水谷精微的化生,精血之间又可相互转化互补,所以也称为“精血同源”。
肝肾的位置都在人体膈肌以下部位,中医称其同居下焦,共藏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相反相成,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肾为“水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而肝藏血,调节血液营运,血液的很大一部分组成是水液,所以,肝肾共同维护血容量的常态。 精血同源 肝有藏血功能,肾有藏精功能,精血同属机体营养物质而属阴,是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的,肝血全靠肾精的滋养,肾精全靠肝血的填充。肝血不足,肾精也会亏虚;精血又同源于饮食水谷精微的化生,故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肾相生,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所以明代中医大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也提到:“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便肝火有些旺,也不可一味地、长期地泻肝火,泻肝日久会伤及肾,导致肾虚不足。而采用“滋水涵木”的方法,以补肾之阴,来达到制肝火的目的,这样就不会损伤正气。 总之,中医认为,精血来源脾胃饮食的运化生成,然后收藏于肝肾之内,精血之间相互转化,供给人体维持各部位功能正常发挥,如眼目受精血营养而能视物,双足受精血供给而能步行,皮肤受精血濡养而能润泽,筋骨受精血而能坚固。 |
上一篇:中医讲肝:肝者为罢极之本
下一篇:中医讲肝:肝肾同居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