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制怒养肝的实例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避免伤肝,制怒有道
  
  肝为“将军之官”。如果一个人动辄发怒,肯定会影响肝。当肝气郁结时,人就容易感觉郁闷,抑郁症就会接踵而至。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遇事不要太激动,尤其不要动怒,及时“制怒”以防肝气上逆,否则会对肝脏造成很大损害。
  
  《黄帝内经》在论述人的“七情”时指出,肝属木,“怒伤肝”。怒为肝志,忌抑郁,喜条达。若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甚至呕血等证。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修身养性,及时“制怒”,勿使肝气郁结上逆而导致不测。
  
  平常说“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容满面”“怒目圆瞪”,都是形容怒的词语。由于“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感表现,所以往往还用“怒”来形容气势的宏伟、壮大,比如形容百花盛开的景象为“怒放”;形容大海、江河水势凶猛、波浪滔天为“怒涛”“怒潮”等。
  制怒保肝,历代表率
  
  为避免伤肝,也为了更好地成就事业,有许多历史名人往往以“制怒”为戒,及时“制怒”。在这方面,武则天、林则徐等堪称“表率”。
  
  武则天(624~705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位女皇帝,能在等级森严、崇尚血统与武力的男权社会中获得21年独掌天下的无上权利,并在延续前唐繁荣稳定的前提下,为开创盛唐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睿智与胆识确实有超出常人之处。其中,她理性的用人理念在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与理性对应的反义词是不理性,不理性的行为,最典型的是怒。只有克制发怒,才能达到理性。武则天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制怒”,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她理性地对待初唐文学“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一篇讨伐她的檄文。
  
  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武则天加紧准备废除大唐国号,建立武氏大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矛盾重重,剑拔弩张。当年七月,徐敬业以扬州(今江苏扬州)为根据地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本意原是想要激怒武则天,使她方寸大乱,丧失理智,不能采取正确的策略。但武则天看后不仅没有怒火冲天,反而心平气和,甚至对骆宾王的文采赞赏有加。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时,她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二句,更加赞不绝口。因为感叹其文采飞扬,最后她说:“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并认为这是“宰相之过”。清朝诗人丘逢甲在《题骆宾王集》诗中,赞叹武则天的表现:“凤阁鸾台宰相忙,此才意令落蛮荒。若将文字论知己,唯有当时武媚娘。”如果她整天怒气冲冲,不能善理朝政,有这样的结果吗?由于武则天包容性强,在她当政时期,手下的忠臣良将不少于贞观年间,如李昭德、狄仁杰、姚崇这些人无一不是历史上的良相,都是武则天知人善任的结果。武则天是历代皇帝中唯一女皇,也是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位15年(670~705年),寿命82岁,她的长寿之道,应该说与善于理性控制感情有关。这是养肝的重要一环。
  
  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他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时,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立即意识到老毛病又犯了,因此当即谢绝了老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我们为了克服脾气暴躁、盛怒伤肝的毛病,应该向古人学习。《道藏》把“行宽心和”“除去欲心”“心平意等”“心静意定”“忿怒自制”“解散思虑”等称为却病延年百药中的“一药”,实际上是节制感情、修身养性的若干要求。在这一方面医家和道家的态度是一致的。老子主张:“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其中“忿怒自制”是针对养肝而设。隋唐时代的长寿医家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卓有成效。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郑怀林《孙思邈生卒年代考证》:“孙思邈当生于公元540年古历4月28日,卒于公元682年古历2月15日,享年143岁(虚龄)”。据药王山文管所曹永斌《孙思邈生年初探》:“孙思邈生于大统辛酉,即公元541年……公元682年卒,享年142岁。”孙思邈除了合理膳食、服饵抗老以外,在情志调摄方面,也是古今集众长于一身的养生大家。他提出了节欲自慎的主张,认为“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提出“约私心,约狂念,靖躬自思”(《摄养枕中方》);“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恫恫怀忿恨”(《千金方》)。对于外界环境的蛊惑和刺激,要能“自讼、自克、自悟、自解”,以减少情绪激动对生理产生的影响,其中“莫大怒”“勿恫恫怀忿恨”也是针对养肝而设。

上一篇:慢性乙肝患者饮食应注意什么
下一篇:肝生理病理相关名言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