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肝脏功能因各种肝病受到损害而引起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糖尿病样病变者称肝源性糖尿病。按1984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它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一类。肝源性糖尿病多见于男性,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它起病隐匿,常在肝病数年后或数十年后出现;在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国内报道分别为4.8%~9.8%和37.5%~50%。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糖尿病症状也往往较原发性糖尿病轻。往往餐后血糖高,尿糖阳性和空腹血糖偏高不明显,往往被体检所忽视或被肝病症状所掩盖,但也可能两者共存,其临床表现与病程个体差异很大。患者一般体质较弱,有消瘦、疲倦、食欲缺乏、腹胀和腹泻等肝病症状。有的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不明显或者较轻,易被忽视。有的患者糖尿病较重,也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等症状,但多数轻微。
肝源性糖尿病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1)胰岛素依赖型:该型发病机制可能是肝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损害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HBV可直接感染胰岛B细胞,与本型糖尿病的发生也可能有关。血浆胰岛素含量绝对减少,同时肝脏灭活功能减弱而胰岛血糖含量增多,两者协同引起血糖升高。 (2)胰岛素非依赖型:本型糖尿病多见,其发病机制是反映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及反映细胞内胰岛素后效应减弱,以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本型患者血浆胰岛素绝对含量正常而相对含量不足,血浆胰岛血糖素也因肝脏灭活减少而含量增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
上一篇:肝脏的功能
下一篇:肝性脑病、脑水肿与出血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