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强肝补肾法
单罐法 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小,或者有明显压痛点的情况。罐具的口径大小可以根据病变或压痛点的范围大小进行相应选择。比如胸胁部挫伤,可以取大号或中号罐,在压痛明显处吸拔一罐。 多罐法 即多个罐具同时使用的,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大的,患者敏感反应点比较多的情况。可以同时使用两三个罐具,也可以同时使用十几个罐具。排罐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一些慢性陈旧性疾病、神经肌肉疼痛等病证,都适合用这种方法。 闪罐法 吸拔后又马上起罐,需要多次重复。即把罐具吸住后迅速取下,再吸住,再取下,反复多次,直到皮肤潮红。如局部皮肤麻木、局部皮肤机能减退等,都适用于这种方法。 留罐法 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后留置一段时间,通常是5~15分钟。拔罐时,罐大、吸拔力较强的要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如需要拔瘀血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也称“血罐法”。先用三棱针、梅花针等按照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针刺穴位或治疗部位,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留罐时间根据不同部位和病症需要的出血量来决定。一般来说,出血量在数滴血与数十毫升血之间。使用这种方法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罐,并且要求施术的人手法快捷准确,刺入也不宜过深,出血量通常控制在20ml左右。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高热、神经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等等,都适用这种方法。不过,出血性疾病和瘢痕体质的人忌用这种方法。 针罐法 针罐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结合使用的一种综合拔罐法。针罐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留针拔罐,另一种是不留针拔罐。留针拔罐是在选定穴位后,用针刺至得气,再运用一定的手法,把针留在穴位上进行拔罐,再留罐10~20分钟,最后起罐并取针。不留针拔罐法是先将针刺入穴位,然后马上取出,或者稍微留针5~10分钟后再取针,然后再拔罐。病程比较长的慢性疾病患者,或者在拔罐时稍微移动体位,对穴位的影响也不大的情况下,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拔罐。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操作前,将罐口或者要吸拔的位置抹上一层薄薄的润滑剂,如润肤油、风油精等。吸拔后用左手按住罐具前部的皮肤,右手则握住罐底平推或者稍微斜推。罐子循着肌肉骨骼走行或经络循行路线移动。当走罐部位出现皮肤潮红、深红或者丹痧点时,即可视为治疗结束。 在走罐时,应该选用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并且光滑的玻璃罐,此法多适用于胸背、腰骶、腹部等面积大、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拔。 3.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4.初次拔罐者,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人群以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同时应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受罐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 拔罐强肝 拔罐部位 太冲 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 主治胁腹满痛、头痛目眩、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 简易取穴法取穴时,用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 行间 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遗尿、淋疾、疝气、失眠、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简易取穴法在足背部,第1、第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为行间。 三阴交 滋阴补肾、疏肝理气、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 简易取穴法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作为X轴,以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拔罐方法 1.取合适体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吸拔太冲穴,留罐10~15分钟。 2.取合适体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吸拔行间穴,留罐10~15分钟。 3.取合适体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吸拔三阴交穴,留罐10~15分钟。 拔罐补肾 拔罐要点 关元 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温调血室、疏理胞宫。 主治腹痛、痛经、遗尿、遗精等。 简易取穴法在腹下部正中线上,于脐与前阴上方突出骨(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界处取穴。 气海 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 简易取穴法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10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拔罐方法 1.选择大号拔火罐一个,吸拔关元穴。 2.接着吸拔气海穴,下腹部的皮肤比较细嫩且敏感,负压不易过大,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每周拔罐1次。 |
上一篇:养肝方法:慢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下一篇:养肝方法: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