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发作的季节各不相同,春、夏两季为肝炎容易发作季节,秋冬季发作者相对较少。
四季疗法是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规律,“因时制宜”,按照四季变化防病治疾,保护心身健康的一种疗法。因此,乙肝患者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预防治疗乙肝。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根据四时变化规律,进行防病治疾是中医的重要方法。季节不同,于是预防内容不同,于是治疗方法也不同。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川页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只有顺应四时的节气变化,才能很好地预防治疗疾病。早在公元前我国先民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候异常变化能引起疾病流行。
中医传统理论是“四季疗法”的指导思想、医学理论基础,千百年来的临床探索、经验总结是四季疗法的实践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大量记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又如《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再如《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时制宜”位于其首。因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要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医历来强调:预防、治疗要“三因制宜”。“三因制宜”理论,既言疾病的流行病学状态,也言病原学致病特点,又言个体差异与四时寒暑之变、地域不同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影响,更是“天人合一”观在中医理论中的渗透。“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规律,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四季疗法。
四季疗法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防治疾病,较按月份、按日期、按时辰防治疾病更简便,容易掌握。我们认为采用“四季疗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按照四时变化规律防病治病是中医的重要方法,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体现,顺四时而适寒暑。只有顺应四时的节气变化,才能很好地防病治病。乙肝亦不例外。春夏秋冬的变化随时影响着健康,我们必须顺应季节变化规律和特点,应用“四季疗法”,因“时”制宜,采取不同措施、方法,保护我们的健康。
《周礼》载:“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载:“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西周时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候异常变化能引起疾病流行。一年四季更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演化。生活在天地间的人,只有顺应其变化才能维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患于末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季节,其易感疾病不同。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更迭交替。我们必须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人应该“三分治七分养”
下一篇:乙肝患者要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