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宋某,男,40岁,2002年9月24日初诊。患者患乙型肝炎3年,以“纳差、乏力加重半个月,伴目黄、小便黄1周”来诊。诊时患者目黄身黄,肢体困倦,胸胁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厌油,右胁部隐痛不适,口干口苦,大便黏腻,小便黄赤,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体格检查测体温36.8℃,血压120/80mmHg,脉搏78次/分,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肝功能检查ALT160U/L,AST120U/L,TBiL48μmol/L,清蛋白38g/L,球蛋白26g/L,B型超声显示肝脾稍大,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肾及胰腺无异常,乙型肝炎病毒六项指标检测呈“大三阳。”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健脾为治法。在服用葡醛内酯片、护肝片的同时,应用下列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处方:茵陈30g,大黄12g,栀子12g,虎杖15g,赤芍15g,滑石15g,郁金12g,白术12g,白芍15g,车前子15g,川楝子12g,黄连12g,柴胡12g,龙胆草12g,麦芽12g,甘草6g,大枣6枚。服药半个月,复查肝功能较初诊时有所改善,黄疸虽有所消退,但其他自觉症状不减,并又出现精神委靡,口淡无味,时有清涎自涌,腹痛腹泻,日6~7次,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滑。细滑。细审诊断、辨证及用药,诊断、辨证无误,治则恰当,唯汤剂中有大黄、栀子、黄连、赤芍、虎杖、茵陈等大剂量的苦寒药,恐为苦寒伤脾,中阳虚衰所致,遂守上述中药方剂,适当减少大黄、栀子、黄连等苦寒药的应用,加入温中健脾、利湿和胃之药,每日1剂,水煎,继续服用。10天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腹痛腹泻、口淡无味消失,守方加减继续调治20天,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分析:此为用药失宜,过用苦寒伤及脾胃,中阳虚衰。在临床中,因应用大剂量苦寒药致使脾胃受损、中阳受伤者,实属常见。辨证用药,补偏救弊,平调阴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中,有些病例诊断治则并无不当,但每服其药而效果欠佳,甚至病情加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药失当所造成的。注意药物的功用特性及用法用量,根据病情恰当选择、灵活应用,防止矫枉过正,是避免用药失误的可靠方法。 |
上一篇: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误案分析二
下一篇: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误案分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