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6:潘某,男,46岁。患者因肝功能异常8年,加重1个月余,出现黄疸腹水半个月,于1984年2月18日以慢性重型肝炎、原发性腹膜炎待排、肝内占位性病变待排入院。入院后经过一系列检查,除外原发性腹膜炎和肝内占位性病变,根据其极度疲乏及明显消化道症状、深度黄疸(血清总胆红素204mg/L)、腹水征明显、血浆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凝血机制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24秒,活动度41%),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除输液给予葡醛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辅酶A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利尿药及纠正电解质失衡外,并于2月23日邀中医会诊。诊见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口干苦,舌质淡体胖,舌苔白腻,脉小滑。中医诊断为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1周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每日达5~6次,胃脘冷痛喜温按,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脉息无力,呈一派阳虚寒湿之象,故改投温阳散寒化湿之剂。
处方:茵陈30g,炮附子(先煎)10g,甘草6g,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15g,桂枝10g。药后病情逐渐好转,守方治疗3个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月22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血清总胆红素26mg/L,血浆清蛋白/球蛋白为35.2/33.4,凝血酶原时间17秒,活动度54.8%,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U/L以上,病情稳定。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调理1个月余,肝功能基本正常,出院。 分析:此为辨病辨证失当,阴黄阳虚寒湿之证误辨为湿困脾阳,致使治法用药失误。临床上一般将黄疸分成阳黄、阴黄二大类,本例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显为阴黄。阴黄湿困脾阳所致者在临床中最为多见,但也有阳虚寒湿证等其他证型存在,本例患者实属阳虚寒湿证,然初治时忽视阳虚寒湿证的存在,一看是阴黄即认为是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显然辨证失当,治法用药有误,故而药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等,更见阳虚寒湿之象。《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后来改投温阳散寒、利湿退黄之茵陈四逆汤,加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黄芪及温经通阳之桂枝,药后症状减轻,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善后调理而愈。本例患者的治疗提示我们:寒者温之,热者凉之,此乃中医用药之原则,临床应时时谨记。 |
上一篇:中医治疗重型肝炎的误案分析五
下一篇:从中医看淤胆型肝炎的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