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二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病例2:崔某,男,34岁,2007年3月5日就诊。患者前天晚上朋友聚会,食用肥腻食物较多,并且饮用约350ml白酒,夜里即开始出现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自服诺氟沙星胶囊、多潘立酮片,诸症状不减,今来诊治。诊时患者右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嗳气善太息,脘痞腹胀,纳呆吞酸,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查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紧,测体温37.6℃,肝脾未触及,右肋缘下压痛明显,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1×109/L,中性粒细胞0.74,淋巴细胞0.26,B超显示胆囊和胆囊管壁增厚、毛糙,胆囊扩大。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中医辨证肝胆气滞型,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为治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2g,赤芍10g,白芍15g,川芎9g,香附12g,陈皮12g,枳壳10g,白术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右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以及嗳气善太息有所减轻,但其他症状改善不大,再进2剂,病情如故。再审病情,此乃肝胆气滞合并饮食伤胃之证,初治时治法用药显然不够全面,遂调整治法,用药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消食和胃之品……。服药1剂,诸症状明显改善,连服3剂,患者精神转佳,纳食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分析:此为辨病辨证失当,肝胆气滞合饮食伤胃之证,误辨为单纯的肝胆气滞证。根据急性胆囊炎病机和临床表现之不同,通常将其分为肝胆气滞型、肝胆湿热型和肝胆脓毒型三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不过就临床来看,饮食不节是引发急性胆囊炎的重要因素,其中伴有伤食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如果临证时只注意常见的证型而忽视其兼夹,很容易出现辨证失当和治法用药失误。本例患者因食用肥腻食物较多并且饮用约350ml白酒而发病,加之有脘痞腹胀、纳呆吞酸、恶心呕吐以及舌苔白厚腻,显然伤食之因素明显存在,然初治时一见是急性胆囊炎,且有右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嗳气善太息,就马上考虑为急性胆囊炎之肝胆气滞型,忽视了饮食伤胃的存在,辨证出现失当,致使治法用药失误,故而疗效欠佳。如若初治时把思路放宽一些,做到仔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认真辨证,则辨病辨证失当不难克服,临床疗效自能提高。

上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一
下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三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