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测定:甲胎蛋白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由胚胎期肝细胞产生,其浓度从妊娠开始后逐渐上升,妊娠16~20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分娩后1周即可完全消失。
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量极微。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其正常值略有差异,一般认为正常值在25微克/升以下。 在成年人中,甲胎蛋白升高,常提示有与胚胎发生有关的肝细胞癌或生殖腺胚胎癌。在肝细胞癌患者,癌变的肝细胞又恢复了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其血中甲胎蛋白可明显增高,达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万倍。甲胎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指标,阳性率达70%以上,并且是肝癌普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各种肝炎及肝硬化时,甲胎蛋白可见增高,但肝功能恢复后也随之降到正常。急性肝炎时甲胎蛋白可以出现,但数值低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的产生可表示肝细胞的修复,因此急性肝炎患者当转氨酶开始下降,进入肝细胞修复期时,甲胎蛋白的浓度最高。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者,亦显示肝炎正在活动,此时转氨酶也明显升高。肝硬化也与急性肝炎一样,当肝细胞新生时,甲胎蛋白值升高。一般肝炎时甲胎蛋白增高持续的时间不长,如在转氨酶恢复正常后甲胎蛋白未能逐渐恢复正常反而明显升高,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看是否有癌变的可能。 |
上一篇: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
下一篇:肝病的超声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