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在足少阳之本末,视其陷下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主之。”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胆胀的病名,而且指出了胆胀的基本症状。这与认为胆胀以胁脘疼痛、恶心呕吐为本病的主症的认识基本一致。还指出胆胀会出现呕宿汁,相当于今日临床呕吐胆汁,并提出用针灸阳陵泉治疗胆胀。 《素问·灵兰秘典论》还阐述了胆的生理功能,指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从“决断”二字来认识,它就透析了“中精”、“无浊”、中正不阿,故用木称胆,其性直而寓相火,助乙木之肝以条达,柔养、温煦,使肝气升,则纯和,胆气降,则腑畅,使之升降既翕,调达互承的功能。这一理论为后世认识胆胀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依据。因为胆为清净之府,藏精汁,泌胆汁,下入小肠以助脾胃运化,既藏又泄,似脏类腑,故又名奇恒之腑。其性似腑喜通降向恶壅塞,似脏喜洁净而恶浊热,若饮食不调,寒温失节,情志不遂,以及虫积导致肝胆失疏,湿热滞阻,胆失通降,胆汁淤结,胆体受损即可发为本病。 |
上一篇:胆胀临床症状
下一篇:《中藏经》:胆胀寒热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