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排石方
【药物组成】茵陈、广金钱草、川楝子、延胡索、白芍、桃仁、红花、山楂、鸡内金、二芽、莱菔子、甘草。 【随症加减】湿热重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腹胀明显者加木香、香附、枳实、厚朴;脾虚气滞者加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服用。6~12剂为1个疗程,通常是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后,改为不定期服药,以防反复。不定期服药时间均在1年以上。并嘱患者平日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保持心情舒畅。血脂高者加服降血脂药。 【功效主治】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临床运用】36例患者,经治疗,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9167%。 陈某某,女,65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痛,向右肩背放射3年,再发1日。症见:右胁胀痛,牵引右肩背,腹胀、纳差、大便干结,舌质瘀紫,苔黄腻,脉弦。体检:除右上腹部胆囊区有压痛外,无特殊发现。多次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光团,胆囊排空功能差,提示为慢性多发性结石性胆囊炎,近1年来曾发作4次。有冠心病史已4年,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中医诊断为:胁痛,属肝郁气滞型兼有湿热。方拟:茵陈12g,广金钱草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白芍12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山楂10g,鸡内金10g,二芽10g,莱菔子10g,枳壳10g,木香10g,栀子12g,黄芩10g,甘草10g,火麻仁15g。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用。二诊,胁痛基本缓解,大便通畅,前方去火麻仁,续服3剂。三诊,右胁痛完全缓解,食欲改善,前方去栀子、黄芩。以基本方再进6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日常生活。此后患者不定期地就诊,均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茵陈、广金钱草清热利湿,增加胆汁分泌;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莱菔子消食下气;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能改善胆囊功能,恢复肠道规律性蠕动;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能缓解胆道括约肌的痉挛,改善胆汁引流。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能提高肠管张力,保持收缩幅度,有利于十二指肠的舒缩和排空,从而促进胆汁的排泄,对控制和预防胆道感染都有重大意义。这与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相符合。栀子、黄芩清热利湿,促进炎症消散吸收,有利于感染和控制。山楂消食,其山楂酸、黄酮酸和内脂等成分,可使胆汁酸、磷脂与胆固醇的比值升高,减少胆固醇沉着;二芽助消化,与胆固醇、胆色素代谢有关。 【方剂出处】蒋中秋,等廖润泉教授治疗老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经验介绍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3):14-15 |
上一篇:什么是慢性胆囊炎
下一篇: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柴胡疏肝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