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业已证明,中医药对治疗各类慢性肝病(包括乙、丙型肝炎)有确切的疗效。中医药通过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实现整体调控,在保护肝脏、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抗纤维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方法主要有辨证论治、固定复方、单味药、中西医结合等。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临证时灵活运用或制定联合治疗方案,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治疗肝炎的临床疗效。
(1)临床应用之现状 1)辨证论治:中医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归于黄疸、胁痛、 瘕等病证中,其病机变化错综复杂,临床分型亦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将慢性乙肝分为五型,即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临床报道中医药抑制HBV复制的效果,以湿热型为佳,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较差。慢性丙肝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尚未制定标准。临床实践证明,必须强调正确辨证,合理处方用药,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2)基本方加减:本法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组方或选方,临床观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近年来文献报道较多,本法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取得了一些疗效,它有相对固定的治疗法则和一定的灵活性,便于新药的开发。 3)固定复方:近年来,临床上已上市了大量的治疗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的中成药,如双虎清肝颗粒、肝达片、朝阳丸、复肝片等等,品种繁多,介绍的功效奇特,实际疗效一般,抗病毒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因此,各种固定复方制剂抗肝炎病毒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要更加广泛深入进行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结果。 4)单味药: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氧化苦参素制剂、山豆根及苦味叶下珠等。还有一些药物对于保肝、使肝功能复常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如甘草酸片、甘草酸苷注射等各类制剂。其他如五味子制剂、联苯双酯、五酯胶囊及垂盆草冲剂对降低ALT疗效显著,但停药后易反跳。 5)中西药联合疗法:以西药强有力及行之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联合中药保肝、护肝、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的治疗,中西药并用,发挥各自优势,可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途径。 (2)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优势 1)保肝护肝、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大优势。中药的五味子制剂及甘草酸制剂在降低血清ALT、AST等方面疗效确切,临床已被广泛应用。 2)保肝退黄效果明显:既有传统方剂如茵栀黄制剂能显著降低湿热所致黄疸,更有针对临床上常见的胆汁瘀结型的重度黄疸,三○二医院的中西医肝病名家汪承柏教授首创的“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的方法,已被各位肝病学者认可并赞赏,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因此救治了不少重症患者。 3)抗纤维化治疗疗效突出:如三○二医院的复方鳖甲软肝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扶正化瘀胶囊,其他如861冲剂、肝脾康胶囊、大黄蛰虫丸等都被证明有明显的抗纤维化效果。 4)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确有效果:中医的精髓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能缓解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使患者症状减轻及缓解,有利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利肝病的恢复。 (3)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不足 1)中医药治疗肝病确有疗效,其优势如上所述。但近几年,全国各地专治肝病的所谓“名医”及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等借中医之名进行各种不实的扩大宣传,使患者难辨真伪,更有人认为中医药就是“骗人的东西”或“巫术”。建议各级行政部门加强监管,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信息,以得到规范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2)大量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数据“不可信”,报道效果很明显,实际应用效果很差。今后必须严格按照EBM(循证医学)和GCP的原则,如运用随机、对照、双盲、平行、多中心的方法开展临床试验。尤其对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临床疗效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与西药干扰素或核苷(酸)类药物比较,明显处于劣势。所以,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应用更多的是西药。 3)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虽然中医药学会已制定了分型标准,但仍不能正确把握,也很难进行正规的临床研究。 4)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重视不够:中药给人的第一认识是安全、没有副作用。其实,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近年来逐年增多。就连保肝的第一方“小柴胡汤”,如不正确应用(不符合其证型,长期应用)也会伤肝。更有许多常用药物伤肝的报道,如牛黄解毒片,以及治疗皮肤病、萎缩性胃炎、抗肿瘤的方药等。 |
上一篇:肾移植及用免疫抑制药或化疗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下一篇:什么是药物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