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慢性乙肝的规范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怎样才能作到规范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治疗,我们真正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抗病毒治疗是从1999年拉米夫定上市以后。 在此之前,治疗慢性乙肝主要是应用所谓的“保肝”药物,这种治疗治“标”,不治“本”。当时抗病毒治疗并未引起广泛注意,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慢性乙肝由HBV感染所致 要想作到规范治疗,首先要认识到慢性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对HBV感染自然史的研究显示,高病毒载量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长期、持久地抑制病毒复制,可延缓疾病进展至肝硬化、终末期肝病的进程,大大降低肝细胞癌危险。各国指南多指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而我国受传统医学影响,很多医生,包括专科医生对抗病毒治疗认识不足,特别担心病毒耐药变异等不良后果的发生,而不行抗病毒治疗。临床调查显示,即使在正规医院,接受抗病毒患者<20%。 为此,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和感染病分会才会下大力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指南》宣讲,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我国慢性乙肝的治疗水平能够与国际接轨。 规范治疗正确理解指南是关键 要作到规范治疗,就要正确理解指南,特别是国外的指南。 每个指南前言中都会有该指南制订的背景说明,读懂它,我们就能理解,不同国家因患者疾病特点不同和医疗保险制度及药品种类、价格、政策法规等不同,其指南也不同。每个国家的指南是最适合自己国家的,如欧美指南建议每3~6个月检测1次HBV DNA,因为这是这些国家保险制度所规定的,未达到上述时间的检测,保险将不负担费用。 如何定义不规范治疗?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在临床上,最严重的不规范治疗是广泛应用“保肝”药物而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如何定义不规范治疗?我认为王德扬教授来信列举的实例均不属于不规范治疗。 例如,早已有研究证实,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尽管不能降低慢性化率,但可明显缩短病程,因此对于急性肝炎采用抗病毒治疗是正确的。 此外,等待患者自发性e抗原血清转化是被动的。首先其发生率低,其次在自发清除过程中,会引起明显的肝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我们常可看到病毒已检测不到,且发生了e抗原血清转换,但患者已进展为肝硬化。 另外,患者年龄越小,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好。 指南中,ALT初次升高可观察3~6个月,并不代表ATL初次升高即开始治疗就是不规范治疗。 总之,在临床上的确存在乙肝不规范治疗的现象,但最严重的不规范就是广泛应用所谓的“保肝”药物,而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最严重的不规范抗病毒治疗并不是适应证掌握得不好,而是过早停药、盲目换药等。抗病毒治疗不是“过度”,而是“不足”。
|
上一篇:乙肝治疗:有限疗程 乙肝治疗新思路
下一篇:乙肝治疗:乙肝治疗性疫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