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阳”好,还是“小三阳”好?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乙肝“大三阳”好,还是“小三阳”好?

  过去一直认为乙肝“大三阳”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传染性大,对人体威胁自然就大,如果“大三阳”能够转变为“小三阳”则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对人体危害相对减轻,故而认为乙肝“小三阳”要比“大三阳”好。但是,随着乙肝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化,发现以前的这一定论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候乙肝“小三阳”比“大三阳”带来的威胁更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化验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也称“两对半”),结果表现为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原)和抗
  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指标同时阳性(符号为“+”),即所谓的“大三阳”。“大三阳”阳性标志着乙肝病毒感染及病毒高度繁殖复制,病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乙肝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硬化以及部分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状态)都可以伴随“大三阳”存在,具体判断依据尚须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肝功、B超等)。“大三阳”确实说明其传染性较强,但不能说明其肝炎病情较重。应结合其他条件来具体判定。如果乙肝五项指标表现为HBsAg、抗
  HBe(乙肝病毒e抗体)和抗
  HBc三者同时阳性,便称为“小三阳”。在急性乙肝过程中出现“小三阳”常提示近期可能痊愈。而在慢性乙肝中出现“小三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
  HBV原始毒株感染产生的典型的慢性乙肝,常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即其中的e系统转变,由e抗原阳性转为e抗体阳性。其意义为提示乙肝病毒繁殖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变低或消失,肝脏炎症减轻,肝功恢复正常,慢性乙肝逐渐减轻、稳定直至痊愈。而另一种情况是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不少“小三阳”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抗
  HBe阳性,而其病情反复,进展迅速,常很快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或出现慢性重型肝炎,或急性重症肝炎,预后差。经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为乙肝病毒前C基因区变异株感染所致的异型慢性乙肝所致。在地中海沿岸,东南亚、远东等地区和国家多见,我国该类患者也不少。
  乙肝病毒e抗原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中可降解的部分,通常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情况中,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保持一致,故其存在反映了病毒在体内的繁殖复制。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的血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持续阳性提示肝脏可能有慢性损害。而e抗体为人体相对e抗原产生的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但传统一直认为e抗体阳性,表明病毒复制趋于静止,肝脏损伤轻微或无损伤,血液基本没有或很少有传染性。可是临床上确实发现许多病人长期为乙肝“小三阳”,但病情重、易反复、进展快,转氨酶易波动,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常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预后不佳。这与传统观点不一致,令人费解,经大量观察和研究表明,此种情况可能与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病毒株感染有关,这种病毒变异株不能合成e抗原,但可出现e抗体。根据这种新观点可将e抗体阳性(乙肝“小三阳”)的慢性乙肝分为两种:一种为经典慢性乙肝,为原始乙肝病毒毒株感染,先有e抗原阳性(即“大三阳”),病情较重,病毒复制活跃,其后出现系统转换,e抗原转换成e抗体。提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肝脏炎症减轻,肝功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一过性加重后逐渐减轻至痊愈。
  另一种则为前C基因区变异的毒株感染的慢性乙肝,亦为乙肝“小三阳”,但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无e系统转换过程。
  这种异型慢性乙肝易发生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病情易反复,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又由于这种毒株有持续复制能力,故乙肝“小三阳”仍有感染性。
  因此,“小三阳”并非全是好事,应具体分析和进一步采用PCR法测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是否存在,如为异型株乙肝病毒感染,则比“大三阳”的病人预后可能更差一些。

上一篇:慢性乙肝病人病毒指标能够自然阴转吗
下一篇:乙肝病人为何容易出现慢性腹泻、关节疼痛及视力下降?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