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的艾灸疗法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在医疗实践中,针和灸往往是同时应用的,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说明针、灸是我国古代同步发展起来的医疗方法,两者在使用中往往同时进行,故又合称“针灸疗法”。
  艾灸材料制备,其具体说明如下:
  ①艾绒。艾叶晒干后,捣舂极细,如纤绒样,除去杂质,放入罐中,密封备用。
  ②艾炷。将艾绒揉成塔形小体即成艾炷。大小可分为3种,小如粟粒,中如黄豆,大如红枣。
  ③艾条。以艾绒(或掺入少量芳香温通中药细粉)用桑皮纸卷成条状即成。掺药者称“药条”,不掺药者称“艾条”。具体制法为:取艾绒24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卷成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然后用胶水或浆糊封口即成。
  有了工具,乙肝患者如何施灸呢?
  ①艾炷灸。艾炷大小根据施灸部位、体质强弱及年龄长幼而定。如在头面和耳尖部以小艾炷为好,四肢及胸背部以大艾炷为好。灸治小儿,艾炷宜小;灸治大人,艾炷宜大。艾炷太小,艾火之气不能深达脏腑经络之间,会影响疗效。施灸壮数的多少,是由疾病的寒热虚实决定的。一般灸3~5壮,亦可灸数十壮。
  首先是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烧灼,称为“直接灸”。一般用小艾炷。根据烧灼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瘢痕灸、无瘢痕灸两种。瘢痕灸是用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燃烧,待整个艾炷燃烧完毕,然后再立即在此穴位另换一个艾炷点燃。此法能使局部皮肤烧伤起疱,化脓结疤,故又称“化脓灸”。一般在6周左右施行1次,这对某些顽固性疾病有一定疗效。但此法操作麻烦,且有一定痛苦,故很少使用。无瘢痕灸是用中等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待艾炷烧剩至1/2或1/4时,患者感到舒适而稍有灼热,除去未燃尽的艾炷,这称作“一壮”。然后另换一艾炷,仍在原穴位上点燃,如上法进行。每换一艾炷,即增加一壮。此法无痛苦,是常用灸法,适用于体质较弱者和慢性疾病患者。
  其次是间接灸,亦称“隔物灸”,即在施灸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一层物质垫衬,使艾炷不直接与皮肤接触,仅有热的传导。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隔姜灸:切1~2mm厚的鲜姜1片,用针扎数十个孔,平放在施灸穴位上,姜片上面放置艾炷,点燃。一炷燃尽,再换一炷,直至局部皮肤红润为止。对于小儿和皮肤细嫩的病人,可以减少壮数,以免烧伤皮肤。此法既有艾灸的温热作用,又有生姜的温经散寒作用。
  隔蒜灸:以独头蒜切片代替鲜姜片,其余操作方法均与隔姜灸同。此法除灸穴位外,还可在未化脓的肿疡上施灸。
  隔葱灸:将葱白平铺在肚脐上,上置大艾炷灸之。
  隔盐灸:将干净食盐平铺在脐上,上置大艾炷灸之。
  隔附子饼灸:将制附子研成细面,酒调和作饼,直径约1.5cm,用针扎若干小孔,平铺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
  ②艾条灸。应根据患者及病情选择灸法。
  首先是温和灸,术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需灸的穴位或患部,一般距离皮肤1.5~3cm,以病人感到温热而不灼痛、舒适为度。每穴灸3~10分钟,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此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其次是雀啄灸,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如鸟雀啄食状,一起一落断续施灸。艾火与皮肤一般相距3cm左右,每穴灸3~5分钟。
  最后为同旋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肤上往复盘旋施灸。
  治疗乙肝的操作法如下:
  ①灸天枢、水分、足三里隔姜灸,也可在肚脐上施隔姜灸和隔附子灸,可控制乙肝病复发。
  ②灸水分、气分、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穴,可治疗肝腹水。

上一篇:按摩治乙肝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乙肝患者的磁穴疗法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