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乙肝疾病进展的始作俑者。它通过不断地自我复制从而对肝脏造成持续危害,促使病情向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恶性方向发展。抗病毒治疗始终是治疗的关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06研究”证实通过抗病毒治疗3年,可以把肝硬化疾病进展减少55%,肝癌发生减少51%。“4006研究”使全球的医生认识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延缓乙肝疾病的进展,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需住院的患者越来越少,肝衰竭发病率明显降低,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逐步增多,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各国专家对乙肝治疗达成共识,各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都肯定了抗乙肝病毒的疗效,且强调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有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该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HBeAg转换率相对较高;后者有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这类药物有明显的抑制HBV DNA作用。 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引入“优化治疗”这一概念。新指南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并提倡根据HBV 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通过优化治疗可以预测核苷(酸)类似物疗效,并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疗效。除抗病毒前HBV DNA和ALT基线值因素外,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HBeAg和表面抗原滴度也是预测疗效的指征。在治疗24周时予以评估,如果HBV DNA完全转阴,则继续原药治疗,如HBV DNA不转阴,则表明疗效可能较差并提示远期存在耐药风险,此时应当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疗效。干扰素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HBeAg和表面抗原滴度也是预测疗效的指征。若24周疗效不佳,应加药联合优化治疗。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强调了耐药预防及管理:①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②谨慎选择核苷(酸)类似物。③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及时发现原发性无应答或病毒学突破,尽早对发生耐药者给予救援治疗,一旦发现耐药,要加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联合治疗或改用干扰素α治疗。④对合并HIV感染、肝硬化和高病毒载量者,宜选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或尽早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核苷(酸)类似药联合治疗。⑤尽量避免单药序贯疗法。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作了明确提示: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疗程为1年,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为达到血清转换后需再巩固治疗1年,且总疗程不少于2年;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疗程则更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至少用1年,核苷(酸)类似物总疗程不少于2年半。同时强调,延长抗病毒疗程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经抗病毒治疗后,不但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而且可阻断肝组织炎症纤维化,延缓乙肝疾病的进展,因而乙肝虽然难治,但只要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每年数次定期随访,按照抗病毒适应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即使已发生重度纤维化和肝硬化,也会得到逐步好转甚至逆转,故乙肝并不可怕。 |
上一篇:乙肝病毒复制快而难以清除
下一篇:慢性乙肝患者如何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