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射频消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肝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危害大。近十年来,我国肝癌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①由于好发人群定期体检和肝癌筛查意识明显增强,直径≤5cm的早期肝癌的诊断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②由于对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规范治疗的重视,肝癌预防意识的增强,肝病患者的寿命延长,老年肝癌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伴肝功能不良的肝癌患者比例亦有增加的趋势;③肝癌多中心生长理论的普及,对多病灶性肝癌认识水平的提高,加之诊断经验的积累,检查能力的提升,均使得对多中心性病灶和肝内转移性病灶的漏诊率明显降低,多病灶肝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新时期肝癌的上述临床特点,使其治疗理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局部治疗和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明显的提升,肝切除术的应用空间有相对变小的趋势。
  射频消融是肝癌局部治疗的常用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流使癌组织中的正、负离子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高达105~115℃,导致肿瘤细胞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细胞器破坏、癌组织细胞脱水、凝固性坏死等一系列变化。同时,消融后的肿瘤组织吸收入血,可作为内源性肿瘤抗原,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进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在众多肝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中,射频消融以其疗效确定、应用广泛、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成为肝癌局部治疗的代表作。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直径≤5cm的肝癌,射频消融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可与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相媲美;对于体积较大不适宜肝移植、位置特殊不适宜肝切除、肝功能较差不适宜介入栓塞的肝癌,射频消融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射频消融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肝癌的综合治疗。无疑,射频消融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将愈加广泛。
  肝癌的最理想疗效是彻底清除。在治疗肝癌的方式上,射频消融与其他局部治疗方式一样,只是在原位“一口一口地”消融灭活肿瘤组织,不能将消融后的肿瘤组织清除体外;既不如肝叶(段)切除“一切了之”那么痛快,更不如肝移植“一网打尽”那么彻底。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特点,加之肝癌的富血本质、浸润性生长方式、肝脏的解剖特点以及现用射频消融设备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了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更易发生癌灶残留,对于早期肝癌,也不能完全避免。资料表明,即便是直径≤3.5cm和≤2.0cm的肝癌灶,完全消融率也仅为87.1%和91.3%。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易发生残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①当肿瘤内或周边某一部分组织的动脉血供丰富时,热量“疏散效应”明显,局部难以达到足够的消融温度;②当肝癌与肝门重要结构的关系较为密切时,消融范围受限;③肿瘤体积较大时,即使通过多点消融,也难免残留;④肝癌周围的微静脉浸润区宽窄有异,研究显示在1.5~2.5cm之间,如果这一区域较宽,或形状不甚规则,消融范围常不能将其完全覆盖,癌灶残留在所难免;⑤尚未发现的微小转移灶或多中心癌灶也是肿瘤残留的常见原因;⑥肿瘤残留的原因还包括肿瘤形状不规则、引导定位方式不良、医师经验不足等。
  肝癌行射频消融后残留率高,术后规范的随访和准确的疗效评估就尤显重要。对于射频消融前甲胎蛋白(AFP)升高者,完全消融的评估较为容易,采用联合应用AFP追踪和增强CT。如血液AFP水平按半衰期的规律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且消融区及其周边无动脉期增强,视为完全消融。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不需要重复射频消融,定期随访即可。临床上,需要重复射频消融的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影像学上显而易见的病灶残留,且AFP的动态变化支持病灶残留的诊断,宜首选重复射频消融,直至完全消融,对此,学术上的意见较为一致。
  对于影像学上无病灶残留,术前AFP明显升高,术后又不能降低到正常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磁共振、PET-CT、肝动脉造影、碘油CT等,这种情况下,通常存在着增强CT不能发现的残留病灶或肝脏其他部位的病灶,进一步检查多能够明确诊断,一旦诊断,需要行重复射频消融治疗。曾有一例患者,射频消融前AFP>10 000μg/L,射频消融后一个月复查增强CT,见射频灶及其周围无明显动脉强化区,提示无病灶残留(图23-1),但AFP仍为1621μg/L,考虑有癌灶残留,遂行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显示射频灶周围有明显的碘油集聚,提示癌组织残留(图23-2)。针对碘油集聚区,行重复射频消融治疗,后AFP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上一篇:射频消融治疗可以作为我国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下一篇: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