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解毒退黄法
此法是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主要方法。属中医学阳黄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湿热相合,胶结难解,只能分消走泄,宣通三焦气机,使湿热从上中下三部分消。分消走泄由叶天士提出,其遣方用药一般可分为开上、畅中、导下三部分。病偏于上者,以开上和导下为主,畅中为次;病偏于中者,以畅中为主,导下和开上为次;病于下者,以导下为主,酌情开上或畅中。但无论病偏上下中焦,大都用导下药。基于这类疾病之湿热较一般性湿热具有偏盛之气的特点。所以郑老很强调解毒之品的应用,举凡病毒性肝炎都宜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佐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花斑竹、白花蛇舌草、干油菜等品。 分消走泄湿热大多用导下之品,故郑老在治疗阳黄的过程中也很注意通利大小便,认为给邪以出路,非常重要。若得小便通利,则湿能下行,其热邪和寒邪也易得泄。古代也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泻腑通下其理也然。特别在热重于湿之黄疸型肝炎中尤其必要。临床实践证明,泻下及时得当确实能缩短黄疸病情,加速康复。郑老喜用大黄以开水浸泡取汁兑入药液中服用或玄明粉兑化服等。郑老认为,下之时机,总以及时为要,也不宜草率从事,一定要分清虚实。如虚入患者,又非下不可,则当酌选轻下法,或选和下之法,或采用先补而后攻,或暂攻而随后补。 阳黄以中焦受病是其基本症型。中焦为其病变中心,临床常见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和湿热并重三种情况。前两种多偏中上二焦,后者多偏于中下二焦。治疗各有侧重。 1.热重于湿的证候 主要涉及阳明胃,并使肝胆失于疏泻,以致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肌肤发为黄疸,身目色黄鲜明较为突出。湿热蕴结中焦,运化失常,出现饮食减退,湿热下注,邪扰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小便短赤。湿热蕴结肠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脘腹涨满,大便秘结是最常见的伴随症。并常有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苔黄腻、脉弦数等湿热症。治宜清热化湿、通便解毒为主,郑老常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金钱草、花斑竹、板蓝根、蒲公英各30g,栀子、大黄(泡兑)、龙胆草各10g,银翘、建曲各15g,滑石25g。 郑老认为,本证型多黄疸较重,及时运用大黄之通下,对加速黄疸的消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湿重于热的症候 根据郑老的临床经验认为急性黄疸型较为少见,多见于慢性肝炎或慢活肝患者。湿重于热,而湿为阴邪,故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最易呈现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症候,症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之鲜明,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口淡不渴,胸脘痞满,恶油腻,不欲食,腹胀便溏,苔厚腻脉濡缓。治以利湿化浊,清热退黄,突出畅中导下之法。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蔻仁、厚朴、藿香、苍术、六一散、建曲、干油菜。 3.湿热并重症候 一般黄疸较重,病变偏于中下二焦。本症湿热交蒸,郁阻气分,气机受困,肝胆不利,脾受湿困湿热熏蒸肝胆而致胆汁外溢,证见身目发黄而色深,心中烦热,脘腹胀满,食少身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苔黄而腻,脉滑数。当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并进。郑老多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茵陈、滑石、木通、藿香、蔻仁、焦栀、佩兰、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茯苓、建曲、苍术、花斑竹根等。 郑老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该重点保护脾胃。不宜过用苦寒,苦寒之药用之过度既郁遏肝脏生发之气,致使生发无权,疏泄无力,又能伐伤脾胃之阳,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并指出,湿热期不能用收敛药及养阴药,否则“闭门留寇”,使得邪毒留恋不去,导致久治不愈的遗患。例如虽然现代药理证明五味子有较好的降酶作用,但是不能囿于降酶一说,而放弃辨证论治精神。五味子其性收敛,故急性肝炎湿热期就不能应用。 另外,郑老常喜欢在复方中加入鲫鱼,他认为鲫鱼利水而不敛邪,补蛋白,有助于恢复肝功能,无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皆可以应用。 |
上一篇:郑陶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四法:宣散解毒法
下一篇:郑陶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四法:平肝拯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