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排泌功能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管,却反流至血液中的一种肝炎。表现为黄疸长期不退(通常为2~6个月)、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及肝肿大等。常见的有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淤胆型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3~6个月)肝内完全梗阻性黄疸,如大便颜色变浅,呈灰白色陶土样,小便颜色深黄、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和尿胆素均为阴性,皮肤瘙痒、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血清ALT轻度或中度升高,胆固醇增加,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AKP)明显升高。黄疸发生前1周左右出现病毒性肝炎特有的黄疸前期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油腻物,全身疲乏,偶见发热等。黄疸出现后,症状仍继续存在,但相对较急性黄胆型肝炎轻。有的病人甚至无症状,仅表现为重度黄疸。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多数人可逐渐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
上一篇: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哪些类型?
下一篇:引起重症肝炎的病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