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热”立论,“湿热瘀毒”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本病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可致邪实与正虚错杂,所以将本病辨证分为湿热瘀毒证和正虚毒郁证。治以“清化瘀毒法”和“扶正清化法”,且应遵循“祛邪重于扶正,清热重于祛湿,治血重于治气,调养重于温补,治肝重于治脾”治疗慢性肝炎的五原则。
1.抓共性,重个性 “湿热瘀毒”是致病的共性,但不同患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湿、热、瘀、毒、虚”各因素之间量的多寡和比例又不尽相同,或湿重、或热重、或湿热并重;或在气、或在血;或以瘀热相搏为主、或湿热瘀毒并隐;或偏于肝胆、或偏于脾胃等。因此要把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作为共同基础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症加减、灵活应用,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此,则临证时能够执简驭繁,提高论治的准确性。 2.重毒邪,防传变 湿热久羁可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致毒瘀胶结,而瘀毒久羁亦反助化湿生热,终使变症丛生。因此治疗时不能只顾扶正而忽略祛邪,要防止单用温补助热变毒。应及早给予“清化瘀毒”法治疗,该法将偏于苦寒的清热解毒药与偏于辛散的凉血化瘀药同用,以防“血得寒则凝”之弊。在用药上,偏于热毒者喜用蒲公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垂盆草、鸡骨草、败酱草、酢浆草、老鹳草等;偏于瘀毒者则用水牛角片、丹参、虎杖、紫草、赤芍、大黄、丹皮、鸡血藤等药;瘀毒而聚积者则选桃仁、地鳖虫、炙鳖甲等;有腹水者加泽兰、泽泻、马鞭草、防己、黄芪等。若病情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即使没有明显血瘀指征,也伍以不同剂量的赤芍、丹参、鸡血藤、熟大黄等凉血活血药,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3.辨正虚,需调养 正虚毒郁证主要包括肝脾不调和肝肾阴虚两型。调养肝脾需灵活,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疏肝健脾、养肝健脾、柔肝醒脾、益气和血、健脾祛湿等法。常选用醋柴胡、青皮、佛手、白芍、酸枣仁、枸杞子、百合等疏肝柔肝药;党参、太子参、黄芪、焦白术、茯苓等健脾胃药;炒枳壳、藿梗、莱菔子、制香附、桔梗等调理中焦气机之品;在调养肝脾的基础上必须配合清化瘀毒法,即“疏泄清化”,常用赤芍、广郁金、青皮、陈皮、茯苓、炙甘草、苦参、虎杖、平地木、贯众、白花蛇舌草等药。当肝病日久出现肝肾阴虚证时,治当祛邪与扶正并用,滋养肝肾之阴、清化湿热瘀毒并重,即“养阴清化”,常选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方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黄精、生地黄、枸杞子、二至丸、五味子、制首乌、桑寄生、当归、丹皮、川楝子、桑椹、姜黄、醋柴胡、制香附、虎杖、苦参、夏枯草、炒酸枣仁、桑寄生、紫草、野菊花、二妙丸等,有虚热者用生地黄、石斛、沙参、麦冬、地骨皮、丹皮、知柏等;伴有肝脾肿大、腹水者加炙鳖甲、水红花子、泽兰泻、陈葫芦瓢等。 |
上一篇:当你怀疑全身健康出问题或疑有肝病时,为什么应该去医院化验丙氨酸转氨酶?
下一篇:乙肝秘验方:化肝解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