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7种类型,其中乙型、丙型、丁型、庚型病毒性肝炎肯定可形成病毒的慢性感染,以乙肝最为普遍,影响最大,慢性肝炎可以造成肝细胞持续损伤,加重肝脏病变,常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1)目前在乙型、丙型、丁型、庚型等慢性肝炎临床治疗中,干扰素类药物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首选药物,但实际疗效仍不尽如人意;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等易诱导肝炎病毒的耐药性产生,其原理在于药物诱导了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的突变;能够直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的中草药尚未找到。今后抗肝炎病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研究的热点。 (2)乙型肝炎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异常复杂。如何打破机体中T细胞毒性细胞的低反应状态,激发机体对病毒的特异免疫反应,则有可能逐步清除病毒,使感染消除。用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组成复合物;以及合成对抗乙肝核心抗原(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及协助后T细胞的表位短肽;还可采用特异病毒抗原及其主要抗原决定簇相应的免疫信号、调节和效应分子形成特殊的病毒抗原免疫嵌合分子;可能会有应用前景。近年体外实验已证明重组前S,抗原与白细胞介素2嵌合分子可大大增强抗原免疫性,激发较高活性抗体产生。 (3)根据病毒诱导肝细胞凋亡发生机制及相关调节机制,分别设计不同类型的分子从细胞凋亡启动,传入和效应阶段调节及阻断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是目前肝炎治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4)采用反义核酸(包括反义RNA和DNA)抗基因寡核苷酸可互补于靶RNA或DNA,特异性封闭其靶位点,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基因的复制。并通过各种修饰反义寡核苷酸增加其抵抗体内核酸酶作用和加强其对细胞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寡核苷酸的靶向作用也是目前实验性治疗研究的热点。 (5)基因转导及基因免疫是选择特异的抗病毒基因,免疫调节基因及抗凋亡基因作为目的基因,通过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特异性地转导致靶细胞中进行转录并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由于基因治疗药物必须依靠人工合成,合成量太少,价格昂贵,采用的病毒载体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安全性问题;如何提高病毒载体感染靶细胞的效率,基因导向靶细胞后能否高效,特异、持久进行转录、表达而抑制病毒基因的复制;另外对于真核基因调控的认识还不足。这些难题还需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来完善。 具体的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新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抗乙肝病毒导向治疗:将有效的抗病毒药作“导弹”,利用一定的载体,把“导弹药物”定向运送到肝细胞,以渗入细胞内对乙肝病毒充分发挥药效。如用脂质体干扰素治疗乙肝。脂质体可选用冬虫夏草,以及乙肝表面抗体初步尝试均显一定成效。应用肝细胞受体导向抗病毒药物,实验证明具有良好的抑制乙肝e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作用,并降低了药量数倍,可明显减少抗病毒药的不良反应,为实际应用开辟了新途径。②消除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治疗: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lG)和乙肝疫苗复合制剂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表面抗原慢性携带者,发现可激活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功能低下者促发抗体,诱生特异性细胞免疫,从而使多数患者的乙肝e抗原转阴。③重组DNA质粒疫苗用于肝炎治疗:1996年国际会议报告应用编码乙肝表面抗原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质粒给鼠、猩猩做肌内注射,可使实验动物产生快速、强烈、持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④与乙肝病毒相关的基因治疗:核酶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的核糖核酸酶,目前正试用于抑制基因的表达和病毒的复制,体外实验已证明对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成了肝病毒核糖核酸有一定抑制作用;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可特异性地与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结合,从而导致病毒核糖核酸翻译停止或降解;现已证明对鸭乙型肝炎模型的治疗有效;干扰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干扰蛋白,包括抗体,目的是特异性地干扰病毒蛋白的功能,阻止病毒蛋白的合成。上述大部分治疗方法虽属实验研究阶段,但可使我们看到治疗乙型肝炎的光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