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眼睛巩膜、皮肤及某些体液发黄。正常血液总胆红素浓度为3.4~17.1μmol/L,当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就出现黄疸,肝炎有轻有重,有急性有慢性,在病程中有的出现黄疸,有的不出现黄疸。一般来说黄疸愈深病情愈重,而肝炎的传染性并不是由黄疸深浅来决定的,黄疸深,病情重,但并不是意味着传染性强。传染性强弱主要决定其体内是否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如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如HBeAg、HBV-DNA等阳性,不管你是否有黄疸或者携带者,其血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不论急性和慢性都可表现为黄疸型或无黄疸型。黄疸型的黄疸深浅主要决定于毛细胆管阻塞程度和肝细胞坏死阻塞胆道通路的情况。 淤胆型肝炎时黄疸虽深,但患者一般情况往往较好,只有当持续黄疸或黄疸急剧增高时,病情加重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绝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黄疸越深,临床症状越重,病情可向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但不意味着传染性强。由此可见,黄疸的深浅只与病情的轻重有关,与传染性则没有直接联系。乙肝的传染性与乙肝病毒血症和乙肝病毒是否复制活跃有关,临床上与“两对半”的指标变化有关。一般认为,不管患者是黄疸型或无黄疸型,也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只要HBsAg、HBeAg及抗-HBc均阳性,其传染性就较强,传染性强弱还与血中存在HBV-DNA和DNA聚合酶的多少有关。 |
上一篇:乙型肝炎有没有明显的传染期
下一篇:乙肝的传染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