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的有效养肝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这个时间是人体的“心经当令”。在这种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的状态,不要干扰了阴阳的变化。古人是非常重视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辰的,古代练功的人也很重视子午功。为什么要练子午功?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心肾相交的问题。心和肾相交的能力越强,人就显得越精神。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志。那么这个时候心肾相交,就是让心火沉下去,让肾水上来。为什么要子时和午时练功呢?就是要借助天地阴阳转换的时候去练功,去利用天机的运行来获取对身体有益的能量。
午时也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还宜睡半小时,这样有利于心肾相交。因为我们许多人不练功,所以,靠午睡也能达到心肾相交。深度睡眠的时候就是指心肾相交的时候,睡得不实和多梦就是心肾不交。因此,午时和子时要休息和睡觉。特别是午间要有一点小憩,就是要稍微休息一下。即使睡不着,就闭上眼睛养养神,也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人为什么要讲究心肾相交呢?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所以“心”对五脏而言,就是天子,在最高位。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另外心还与舌、面等有联系。
心主血脉。心的这一功能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这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着血液的濡养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心主神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素问·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另外,心与人的面和舌等也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味觉,表达语言。而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例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而心的功能异常,那么就会出现舌强语謇或失语等。因此,午时养肝对于中老年人的养肝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