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的有效养肝
巳时(上午9时~11时),这个时间是人体的“脾经当令”。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运化水谷精微,是指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中医认为,一个人所饮的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且还要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那么人所饮食的水谷才能转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如果脾失健运,那么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致产生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如果脾的这一功能能够正常运行,那么就能够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是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那么人就会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疾病,例如,水肿、泄泻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即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第二,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可见,如果脾失升清,那么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于是就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例如,可能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某种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
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主一身的肌肉。如果脾的功能很好的话,肌肉就会很发达。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往往会通过嘴唇表现出来。脾的运化功能很好,嘴唇就很滋润、丰满;反之,嘴唇就会发瘪、干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症肌无力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于脾病造成的。还有一些老年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眼皮都耷拉下来了。其实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的,眼皮耷拉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
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唯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医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意。《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
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年人脾泄的“玉露霜”。如果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效果更佳。
当然,养脾仅仅依靠食疗还是不够得,还要讲究“神疗”。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中医在谈意志的时候认为,意是脾的神明,所以说脾在志为思。如果思虑过分的话,就会伤了脾,伤了脾气、脾经、脾神,人就会消瘦,这就是“思伤脾”。因此,中老年人只有静心养脾,才能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