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肝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清明养肝
清明,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中医认为,清明时节讲养肝,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人与自然同气相求,清明节气之后,天清则对应人体心清、肺清;地明,地为厚土构成,人体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土包括肉,人体除骨之外均为肉构成,因而人体各部位随清明之时,与大地草木推陈出新一片碧绿相似,处于“明”的状态。 “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阴阳也,明含阴阳平衡之意。
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高峰时段。如果注意把握符合自然的起居,于身体和精神都是很有益处的。人们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晚睡晚起“双杀”阳气,晚睡耗杀阳气,晚起扼杀阳气。早晨应5点前起床。5点为一日的“惊蛰”,不起床会压制气血运行的通道。
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中写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5点惊蛰不起床,6点春分清浊不分,7点清明则不清不明,反而在辰时胃经旺时,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肺壅、喉干、头昏、头晕、目浊等不适。
人们在晨练上可多做户外活动,多与绿树青草接触,达到与自然状,。态同气相求的目的;从心理上轻松自然,放下烦恼与沉重,与节气同气相求。
在中医中,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在这个节气中,容易罹患高血压。患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很差,天气忽冷忽热特别是寒冷刺激,会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心前区闷痛、心悸等,容易诱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肝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情志不遂、喜怒太过,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研究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会导致和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自己的情志调摄,注意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择时服药,使药效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自己在一天中血压变化的规律一般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1—2小时服药。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等。
清明以后,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笋、鸡等易发病食物。
我们说,春季要补肝,但这个时节,要注意补肝不宜过度。人的许多病与饮食有关,如果吃与年运、节气和气候相逆的食物,如同吃错了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从饮食上补充一些营养之物。但要谨慎温补,内火过盛者应尽量避开温热性的食物,如:白酒、精白面(可吃全麦面)、辣椒、生葱、生蒜等热性食物;狗肉、羊肉、海虾、海参、鲢鱼、桂圆、甜橙、木瓜、韭菜、茴香等温性食物,以免内火上壅太盛引起头晕、头昏、胸背烦热之症。
在清明时节,阳气已十分充足。古人认为,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因此,在这个节气里,要避免补肝过度。古人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这就是在告诫人们,对五脏的食物进补要适中,不可过度。清明节气尽管处于3月,但肝脏在此时仍处于极其旺盛的状态中,不宜过度补肝。
清明前后,还要提防湿邪致病。清明节前后湿气非常重,需要提防湿气致病。这种湿气致病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表现为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欲下降,胸腹感到很闷,容易发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提防湿气致病,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阴雨天、湿气大时不要常开窗,但最好仍进行通风。注意室内的抽风和排湿;不要久居潮湿之地,也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劳作。
即使衣服难干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上一篇:春分养肝
下一篇:谷雨养肝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