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大师关幼波临床经验谈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肝病大师关幼波临床经验谈

 黄疸施治要点:
  1.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根据他对黄疸病因病理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亦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的药物,所谓治血就是根据病邪对血分的影响,使用入血分的药物,并根据“热者寒之、客者除之、虚者补之、逸者行之”等原则进行治疗。他常用的治血法有以下几类:
  (1)凉血活血。旨在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邪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常用药物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白茅根等。其中生地黄凉血、养阴血;白茅根、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2)养血活血。黄疸既是血分受病,若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阳黄,则热邪必然耗伤阴血。所以血热血虚兼见者居多,使用养血活血的药物,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常用的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红花、郁金等。其中丹参、白芍养血活血偏于养血。红花活血化瘀,偏于调理气血,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活血又须疏气。郁金疏气而活血。
  (3)温通血脉。血得寒则凝,若寒湿凝滞血脉,发为阴黄,则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常用附子、桂枝。
  2.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 根据他对湿热蕴毒的看法,湿热毒邪瘀结,则湿热益盛,热助毒势,毒助热威,如不加解毒的药物,则湿热难以化散。常用的方法和药物:
  (1)化湿解毒。根据湿邪重浊黏腻的特性,以及湿在上焦须芳化的原则。常用藿香、野菊花、佩兰、黄芩等。
  (2)凉血解毒。湿热瘀阻血脉热盛于湿者,应当加用凉血解毒的药物,以清血中之毒热。常用金银花、白茅根、土茯苓等。
  (3)通下解毒。湿热毒邪蕴结,偏于中下焦,根据湿在下焦须通利的原则。常用大黄、黄柏、车前子、金钱草等。
  3.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痰阻血络,湿热瘀阻,则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化痰法多与行气、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常用药物:瓜蒌、麦冬、郁金等。
  王×男 36岁,因身黄,下腹胀,尿赤3个月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1周开始食欲不振、恶心、继而身目发黄,诊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静滴谷胱甘肽,口服茵陈蒿汤治疗,3个月黄疸仍未消退,总胆红素达523.6μmol/L,直接胆红素达235.2μmol/L,当时见证,食欲缺乏、恶心不明显、少腹胀、皮肤瘙痒难忍、小便短赤、大便稀。舌象:舌苔白、质正常,脉滑数。
  中医辨证:湿热发黄(偏于中下焦)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退黄方药:茵陈90g,车前子12g,滑石15g,泽兰12g,木通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赤芍、白芍各15g,黄柏10g,当归12g,瞿麦12g,石韦12g,萹蓄12g。曾加减使用茯苓、甘草、白术、知母等,1个半月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西医诊断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中西医治疗黄疸仍未消退,因曾用过茵陈蒿汤,湿热由中州移于中下焦,故退黄的重点转为从中下焦论治,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并与八正散合方加减,因病程3个月,正气耗伤,所以佐以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以扶助正,在治疗的过程中加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之品,也体现了“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基本法则。所以病情虽然顽固,由于抓住了病的本质突出重点和掌握了退黄的主要途径,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什么说活血化瘀是治疗肝炎的重要法则?
下一篇:肝病大师王伯祥临床经验谈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