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大师王伯祥临床经验谈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肝病大师王伯祥临床经验谈

  1.肝郁是慢性肝炎主要演变机制
  王老对肝郁证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若内外合邪,就可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机紊乱,而形成肝气郁结之证,出现右胸胁胀痛,时痛时缓,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喜叹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弦等症。若肝郁日久,必影响于脾,因脾主运化,脾胃的运化升降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若肝郁气滞,则脾失健运,不能顺利地运化水谷精微而生内湿,湿遏日久则易化热,故见肝郁湿热之证型;若郁久则可由郁而滞,由气入血,瘀阻血分而出现气滞血瘀;若郁久化火易伤阴血而累及于肾,阴虚火旺就可发展为种种虚损的征候。因此,王老认为肝郁是慢性肝炎主要的演变机制。
  2.根据现代药理作用选药组方
  王老认为现代医学及药理学检测手段日益先进,故常常选用通过现代检测手段而明确药理作用的药物直接运用于临床组方中,从而使中医辨证与现代医药学理论有机结合,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临床清除病毒抗原常用苦味叶下珠、虎杖、仙鹤草、山豆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退黄常用茵陈、柴胡、黄芩、赤芍、大黄、郁金、丹参、龙胆草等;降低转氨酶常用五味子、垂盆草、连翘、葛根、水飞蓟等;调解和改善蛋白常用当归、生地黄、黄芪、白术、牡丹皮;抗纤维化常用丹参、红花、鳖甲、当归、冬虫夏草、莪术等。
  3.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全过程
  祖国医学《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通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肝主藏血,又主疏泄,全身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液的运行就不致于瘀滞而畅通无阻。反之,肝脏受病致于肝经气郁,而使肝郁气滞,痰湿瘀阻,进而肝郁血滞,痰湿与瘀血凝聚形成痞块故见面色灰暗,舌质暗或瘀斑,胁痛,触之有块,更加阻滞经络,致肝、脾、肾气血失和。所以王老认为,活血化瘀之法要贯穿于肝病治疗全过程。
  王老认为外邪湿热疫毒侵袭人体,致肝脏功能失调,使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较长,久病则可影响脾脏,脾虚则不能散精。“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故肺亦因之受损,使肺失肃降,水津不布,而致痰湿中阻。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行可因之而阻塞,致使血行不畅而瘀滞。邪毒夹痰,瘀混入血络,致痰瘀阻滞,络脉不和。因此慢性肝炎常因病邪深伏,往往难以根除,肝功能亦难以骤复。若见胁痛为主症,其痛如针刺,牵及腰背,伴胸脘窒闷,舌质紫暗,苔腻,脉弦等症时,王老常用鳖甲、三棱、莪术、丹参、当归、蝉衣等药,并根据兼症的不同,分别配以疏肝、解毒、益气、养阴、化痰、祛湿等法,使通络注重祛邪,祛邪亦不忘扶正。
  王老经多年临床实践及对肝郁证的研究提出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均存在血络瘀阻之征,只是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仅有轻重程度的差别。因此在治疗中,活血通络即可减轻肝脏瘀血状态,改善肝脏微循环,而促进肝脏胶原代谢和纤维吸收,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解除胆汁淤积,改善蛋白代谢,促使肝组织恢复正常。

上一篇:肝病大师关幼波临床经验谈
下一篇:著名老中医汪承柏临床经验谈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