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改善健康状况,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需要奠定两个初步的基础:一是清虚其精神,名为“洗髓”;二是脱换其筋骨,名为“易筋”。
“洗髓”的说法,是说人是被情欲所感而有生命,自从有这个形体存在,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被渣滓淫秽所感染,必须全部洗尽,不留一丝一毫瑕疵与障碍,才能步入超凡入圣的门槛,不经过这一道“洗髓”功夫,就没有改善健康状况以使自己与天地自然之道相合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洗髓”功夫,是使心内清虚的内力,能够清虚其精神,心中就不会有什么阻塞。 “易筋”则是通过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气功导引方法。这里所说的“易筋”,是说人身的筋骨禀受于胎中先天,有筋骨松弛的,有筋骨拘挛的,有筋骨萎靡的,有筋骨柔弱的,有筋骨抽缩的,有筋骨壮实的,有筋骨舒张的,有筋骨强劲的,有筋骨柔和的,千差万别,都是胎中带来。如果筋骨松弛,就会生病;筋骨拘挛,就瘦小;筋骨萎靡,则身体也萎靡;筋骨柔弱,则其人松懈;筋骨抽缩就会死亡。如果通过“易筋”的功法锻炼,使得筋骨壮实则其人就强壮;筋骨舒张就利于生长;筋骨强劲则其人刚硬;筋骨柔和则其人健康。 易筋功法记载即为“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创,流传最广的是《易筋经十二势》,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注重“筋”的锻炼与肝主筋的功用不谋而合。 易筋功法基于“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的锻炼观点和方法,以“调身、调息、调心”为演练原则,运动形式以强调肌肉的静力性收缩(等长运动)为主,并配合脊柱的旋转拔伸、多关节的协调运动等,具有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意识配合呼吸和动作的特点。 该功法由十二势动作组成,整套动作可针对人体脊柱、上肢(包括手指)、下肢的柔韧性和肌耐力以及平衡能力等进行锻炼,是中国传统导引术集大成者。它能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并增强肢体的力量,改善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1.韦驮献杵(第一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与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蓄腹收臀,直腰拔背,含胸,头端平,目前视,口微开,舌抵上腭,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时,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一掌(图2 a)。 2.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距约与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图2 b)。 3.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足分开,距约与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约3厘米),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之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图2 c)。 4.摘星换斗(第四势)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成丁字步,右足足跟与左足内侧缘中点的距离约为一拳,两膝伸直,蓄腹收臀直腰;左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松握拳),松肩,屈左肘,将左拳置于腰后,拳心向后;右手高举过头,掌背朝天,掌盖于头,五指自然微屈,肘略屈,沉肩,头向右后上方偏斜,目视右掌心,舌抵上腭,鼻息调匀。左右相同(图2 d)。 5.倒拽九牛尾(第五势)下肢成右弓步,右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握紧)上举,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松肩时,使前臂与上臂所成之角度略大于直角,右上肢外旋,肘下垂;左手握拳之时尽力身体重心向后,松肩,左上肢内旋。两肩端平,背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相同(图2 e)。 6.出爪亮翅(第六势)握拳护腰,伸掌向前,拇指外侧着力,高与肩平,开始时宛如推窗,继而推到极点则重如排山倒海,这时要挺胸拔背,两目睁开,不许眨眼,集中心念于两掌中,如观明月。用力握拳7次,用力收回。收拳时要吸气,推掌要呼气(图2 f)。 7.九鬼拔马刀势(第七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图2 g)。 8.三盘落地(第八势) (1)左足向左横开一步,两足之距离较肩为宽,足尖微内收。屈膝下蹲,两手叉腰。 (2)两掌心朝上如托物,沿胸徐徐上托与肩平,高不过眉,两手相距1尺(约30厘米)左右。 (3)两掌翻转掌心朝下,慢慢下覆,五指自然分开,虎口朝内,如握物状,悬空于膝盖上部(或虚掌置于膝盖),上身稍向前俯。 (4)上身转内正直,前胸微起,后背如弓,两肩松开,两肘向里,两目直视,口裂牙龇,提肛。收势:深呼吸,随呼收势(图2 h)。 9.青龙探爪(第九势) (1)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松肩之时,腕勿屈曲,右拳仍作仰拳护腰势。目视于掌,两足踏实勿移。 (2)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3)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仰拳护腰势。左右交换,要求相同(图2 i)。 10.卧虎扑食(第十势) (1)左足向左跨出一大步,右足稍向左偏斜,前弓后箭成左弓步。 (2)两手向前,五指着地,掌心悬空,后足跟略微提起,头向上抬。 (3)前足收回,足背放于后足跟之上,胸腹微收,抬头。 (4)全身后收,臀部突起,两肘挺直,头昂起,向前运行,约离地2寸。此时两肘弯曲,右足尖着地,全身向前,然后臀部突出,呈波浪形往返动作,势如饿虎扑食。收势:随呼吸徐徐起立。左右交换,要求相同(图2 j)。 11.打躬势(第十一势) (1)左足向左横开一步,足尖内扣,宽与肩平。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之时,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时,十指交叉相握。从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身俯,两掌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与此同时鸣天鼓左右各24次。收势,直腰,松手随呼吸放下(图2 k)。 12.工尾势(掉尾势,第十二势)两足并拢,两膝伸直,弯腰前俯,直时,两手十指交叉相握,推掌至地,掌心贴地,昂首瞪目,全神贯注(图2 l)。 |
上一篇:适合养肝的锻炼方法:打太极拳,养肝强肾
下一篇:适合养肝的锻炼方法:五禽气功,形神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