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验案点评六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病例6:刘某,女,因高热寒战、右上腹及右胁剧痛,在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经大量抗生素治疗10余天,症状未得到控制,于1987年4月22日来治疗。诊时患者寒热往来,身目俱黄,右上腹时痛,向右胁及右肩背放射,时有痛卧不宁,辗转不安,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小便黄赤,口苦咽干,大便已7~8日未行,小腹硬满,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测体温39℃,查体身目俱黄,墨菲征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8.7×109/L,中性粒细胞0.92,淋巴细胞0.08,B超显示胆囊毛波,大小为9cm×5cm,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中医认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故右上腹及右胁背疼痛;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故身目发黄;胆气上逆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则纳呆、呕恶、腹胀;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故舌苔黄燥,大便燥结,小腹硬满;邪居少阳故寒热往来;舌质红,苔黄燥,小便黄赤,脉弦数,均为里热之象。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宜清热利胆,开结通腑,方用二金公茵胆汁汤。
处方:茵陈60g,金银花60g,蒲公英40g,连翘40g,赤芍30g,柴胡10g,鸡内金10g,黄芩10g,大黄10g,姜半夏10g,生甘草10g,猪胆汁2ml。每日2剂,水煎,分4次服,连服上方4剂。服完2剂后排出硬粪结10多块,继则便溏3~4次,结开热退,痛减大半,4剂服完体温降为37.5℃,但感气短、全身乏力。前方去大黄,加黄芪,继续服用,服完10剂,疼痛基本消失,食欲大增,测体温正常,查血常规正常,B超显示胆囊毛波消失,长径6cm,前后径3cm。前后服药24剂病愈,至今未复发。
点评:治疗急性胆囊炎要注意急、稳、准、狠四个方面,抓住清、利、开、通四个关键。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为中精之府。肝与胆相表里,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虫积等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郁于肝胆,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瘀结中焦,继而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中清、通降而成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西医多以抗生素为必选药物,抗生素对炎症的控制有较好的疗效,但不易根除,故复发率较高,尤其现在使用抗生素较普遍,用量较大,易产生耐药性。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胆囊炎,见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是通过辨别病因,针对病机,分别予以补液、纠正电解质、消炎,再配合以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清热利胆,通腑泄浊祛瘀,从而达到疏肝利胆,调整机体,增强代谢功能,消除胆内异物杂质之目的。二金公茵胆汁汤方中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柴胡、茵陈疏肝利胆,茵陈又能利湿;姜半夏降逆和胃;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缓解疼痛;猪胆汁苦寒引肝胆之热下行;黄芩清肝胆之热;大黄清热导滞,除胃肠积滞,与黄芩相伍清里热效果好;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降逆和胃,疏肝利胆,泄热通腑之功。治疗急性胆囊炎要注意急、稳、准、狠四个方面,急是临床要抓紧时机,切勿延误病机;稳是急而不乱,严肃认真,详查细审,辨证准确;准是针对性强,选方要准,以免杂药乱投,误失良机;狠是用药要大胆,只要辨证无误,集中药力猛攻,速战速决,以防迁延难愈。同时要抓住清、利、开、通四个关键,清是针对急性胆囊炎时湿热为患,湿热不清,邪毒不除;利是既要利湿清热,又要利胆疏肝,湿热是导致急性胆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湿热不祛,胆腑难清,治胆不利胆疏肝,胆内异物杂质难除;开是逐瘀、散结,胆闭塞不开,郁结不散,瘀血难逐,邪毒从何而去;通是通腑泄法,通则不痛,由本病引起胆汁流通不畅,故不通则痛。

上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验案点评五
下一篇: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误案分析一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