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腹泻的原因是什么?
肝病病人可并发腹泻,这在医学上称为“肝源性腹泻”。虽然它是慢性肝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但如果未引起重视,可能会误诊为是脾胃虚弱、慢性肠炎。肝源性腹泻表现为次数增多的成形稀便、糊状大便或水样大便;一般不伴腹痛或有轻微腹痛,便后即缓解,排便时间长达10~20分钟;大便常规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消炎止泻药疗效不佳,可伴有乏力、肝区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研究发现,肝源性腹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致病过程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慢性肝病时,肝功能低下,胆汁生成减少,胆汁排泄不畅,胆盐缺乏,影响脂肪的乳化与吸收,引起腹泻。 2.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症,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缺血缺氧,甚至因缺血缺氧发生糜烂,从而妨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导致腹泻。另外,正常肠道内存在有许多细菌,它们相互依存,和平共处,构成生物动态平衡。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减少,而原来占少数地位的病原菌因失去制约而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起腹泻。 3.慢性肝炎病人消化不良,肠内容物增加,渗透压增高、肠内水的分泌增加,因而产生腹泻。此外,肝病病人肠蠕动加速,也可以引起腹泻。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腹泻,应疑为肝源性腹泻,并及时检查肝功,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肝源性腹泻,则应积极改善其肝功,纠正低蛋白血症,此外,也要同时治疗腹泻。可以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调整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改善胃肠功能,从而纠正肝源性腹泻。 |
上一篇:肝源性溃疡是怎样发生的?
下一篇:肝功各项检查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