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黄疸治疗的原则
1.《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2.《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以上两条经文指出了无汗、小便不利、湿热瘀郁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因为无汗则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湿热合邪,郁积不化,便要产生黄疸。要点是“瘀热在里”,治疗的原则是给邪以出路。此为后世汗、下、清三大法则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 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9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黄疸的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与寒湿也有关。湿热黄疸过用苦寒之品,或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水湿输布失调,肝胆疏泄失司,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本条所指属于本虚标实之阴黄,病人可见身目发黄、面色晦暗如烟熏、畏寒、口干不喜饮、大便稀溏、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或舌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肝病后期。阴黄预后较阳黄为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发展至积聚、臌胀,甚至肝癌阶段的黄疸都是很危重的。 张仲景关于寒湿发黄的理论为后世补脾、温阳化湿法治疗黄疸提供了思路。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提出茵陈术附汤(详见该方),可以看作是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上一篇:《黄帝内经》:黄疸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
下一篇: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