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阴阳分治
1.《临证指南医案》:“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临证指南》提出阳黄治胃,阴黄治脾,对黄疸的治疗有指导意义。阳黄乃“湿热气蒸而成,治法必用气分宣通自效”。叶天士提出气分宣通之法的优势在于湿热二邪各得出路,一般不首选攻下法,叶氏认为“浊气弥漫,又非有形质滞,此辛香逐秽,宣通是一定法”,“夫湿邪无形质,攻滞乃有形治法,其不效宜也”。叶氏用药,强调“轻药为稳”,“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叶氏常选用杏仁、香豉、豆卷、桔梗、防己宣开上焦,用薏苡仁、半夏、厚朴燥化中焦,选滑石、赤小豆、茯苓皮、通草清利下焦,又从连翘、山栀、金银花、黄柏等中选几味清热解毒之品,共奏湿热分消之功。其后医家据此组成三仁汤、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饮等疸证良方,已为临床所常用。可见分消三焦湿热法是叶氏对仲景治疸诸法的重要补充,使湿热之邪分消,而无伤脾气之弊。 阴黄的病机着眼点在于脾胃阳虚,气血亏损与寒湿瘀邪实两方面。治当健脾益胃,调养气血以扶正,温通寒湿瘀以祛邪,代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2.《临证指南医案》:“瘀热在里,胆热液泄。”“气血不行则发黄。” 清代名医叶天士进一步说明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汁代谢障碍,胆汁外泄所致,并阐明了气血瘀滞与黄疸的关系,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黄疸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上一篇:林佩琴《类证治裁》:阴黄补脾
下一篇:黄元御《四圣心源》:黄疸主要与肝胆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