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癥

养肝网 | | 个评论   养肝护肝交流群
 (1)《诸病源候论·水癥候》:“水癥者,由经络痞涩,大小肠不利所为之也。其病,腹内有结块革强,在两胁间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癥。……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
  巢元方指出鼓胀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在两胁。后来喻昌在《医门法律·胀病论》提出:“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癥瘕、积聚多由气、痰、血郁滞而成,久则积块日渐增长,气机壅滞更甚,气机壅滞引起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水湿浊液不能转输、排泄于体外。这样气、血、水湿在体内停积凝聚,日久渐成鼓胀。因此说癥瘕,积块,痞块常是鼓胀病的根源,这与临床上肝硬化、肝癌引起腹水相一致。
  (2)《诸病源候论·石水候》云:“肾主水,肾虚则水气妄行,不依经络,停聚结在脐间,小腹肿大硬如石,故云石水。”
  进一步阐明石水形成机制,是由于肾阳衰微,水气结于少腹,而致腹硬满如石。可见他们已认识到水是鼓胀的病理产物,不过仅用水气结于少腹来解释腹硬如石的病理,未能全面把握病机,实际上临床石水往往是水瘀互结。
  (3)《诸病源候论·石水候》:“肝起脐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不治。”
  指出石水为鼓胀的重症,且预后很差,“上至胃脘则死不治”。今日临床腹水量的多少对预后的判断有重大意义。腹水出现的早晚、腹水量的多少、持续时间长短及反复发生的次数因人而不同。一般来说腹水量越大,反复次数越多,预后不良。在临床腹水的性质对预后的影响更重要,肝硬化腹水大多呈淡黄色透明样液体,如呈浑浊提示腹水感染或其它合并症,预后欠佳;乳糜样腹水提示淋巴液外溢,多见于淋巴瘤,预后差;肉眼血性腹水,常为恶性肿瘤或胰腺炎所致,预后极差。而巢氏在几千年前就已认识到石水(可能是指血性腹水)的预后极差。
  四、刘元素《河间六书》:鼓属热论及从三焦论治鼓胀 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病机论》:“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热气甚则然也,经所谓热甚则肿,此之类也。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
  2.《素问玄机原病式·热论》:“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火主长而茂,形貌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胀满如饱,吴茱萸汤主之。”
  刘完素发挥《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之意,倡火热,以火热阐发鼓胀的病机。
  3.《素问玄机原病式·肿胀论》:“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者,煎防己黄芪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又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豉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黄柏黄连是也。”
  肝脾肾三脏失调以致水聚成胀,而三焦不利为水蓄的直接因素。河间主张分消三焦,上则清肺除燥,中则健脾化湿,下则滋肾益阴。其布在肺,上宜清肺润燥,肺气则宣,水道通调,肿则自消;其源在脾,中宜宣脾胃之气实,则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天地交泰,水则化气而散;其司在肾,下宜益肾阴,阳化则气顺,气顺而水道自通。

上一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虫蛊
下一篇:元代李杲《东垣十书》:胀属脾虚、属热论

养肝护肝喝什么茶?熬夜解酒就喝有记养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