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致余论·鼓胀论》:“此病之起,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
(2)《格致余论·鼓胀论》:“医不察医起于虚,急于作效,衒能希赏,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 以上两条原文表明朱震亨已认识到鼓胀根深蒂固,急于求成必自求其祸。在立法用药上就反对一味峻攻,主张稳妥取效。攻伐之剂损伤脾胃,虚败元气,因此使用时应考虑标实本虚之主次,详细辨证,审时度势,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应据病情变化斟酌变理,方能取效。 七、李梃《医学入门》:鼓胀病机与辨证 1.病机 《医学入门·鼓胀》:“大概肥人气虚,多寒湿,瘦人血虚,多湿热,都缘脾湿失运布之职。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进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归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郁久化热,热化为湿,湿热相搏,遂成鼓胀。” 对于脾脏功能失调导致鼓胀,为众医家所认同,但各有千秋。李东垣论述侧重于脾胃气虚而运化失职,着眼于本之虚;朱丹溪则详于脾阴伤而升降失调,明于邪之实“湿热壅盛”;而明代著名医家李梃之说源于丹溪,提出以脾为主,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2.虚胀与实胀的鉴别 《医学入门·鼓胀》:“虚胀阴寒为邪,吐利不食,时胀时减,按之则陷而软;实胀,阳热为邪,身热咽干,常胀内痛,按之不陷而硬。” 从痛胀、触诊及伴随症状的差异区别虚寒鼓胀与实热鼓胀。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形色红黄,气息粗长者多实;形容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轻少壮,气道壅滞者多实,中衰积劳,神疲气结者多虚。”即是从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大小、神色气质、声音呼吸来判断属虚属实,为姜天叙提出虚实异治提供了思路。今日临床虚证也是以虚寒多见,其病变中心在脾,因水湿为阴邪,裹积于体内,最易伤及脾阳,久则累及肾阳,脾土不运,而致呕吐下利。而实证多以痰热结聚为主。 3.鼓胀兼证 《医学入门·鼓胀》:“虽各脏腑见证,亦总归于脾也。所谓各脏腑见证者,如心胀烦心,肝胀胁痛,脾胀呕哕,肺胀喘嗽,肾胀腰痛,胆胀口苦,胃胀脘痛,大肠胀肠鸣飧泄,小肠胀少腹引腰痛,膀胱胀小便癃闭,三焦胀气满皮肤。” 李氏认为腹水多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兼证,水气凌心则心悸不安,腹水后期脏腑功能失调,可出现各种兼证,水气凌心则心悸不安;流于肝经则胁痛,入胆则口苦;逆射于肺则喘急咳嗽;水多胀甚上则累及胃脘,下则渗于肠出现泄泻,后期出现尿闭,三焦气化不利,水气泛溢肌肤,出现全身肿胀。 |
上一篇:朱丹溪《丹溪心法》:鼓胀辨证与治疗
下一篇:孙一奎《赤水玄珠》:鼓胀病因下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