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男,47岁。1976年2月9日初诊。
患“慢性肝炎”多年,近来发现肝大,肝区隐痛不止,痰多稠厚,口苦而涩,苔垢腻色黄,脉弦滑。 辨证为气滞血瘀,肝旺脾弱。治拟健脾疏肝,清化湿热。 当归12g,柴胡6g,黄芩9g,苍、白术各6g,茯苓12g,平地木30g,败酱草30g,夏枯草30g,丹参9g,牡丹皮9g,野荞麦根15g,石菖蒲9g,茵陈15g。7剂。 按:慢性肝炎,病程日久,往往正虚邪实夹杂。正虚方面主要是肝肾阴血不足及肝木克土以至脾虚,而邪实方面则主要有气滞、血瘀、湿热(湿毒)等几个因素。治疗时常须兼顾,方可收效。虽然湿毒是慢性肝炎的关键病因,但一味地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有时效果不理想,故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常用逍遥散加减养血疏肝健脾,再配以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常用的有败酱草、田基黄、夏枯草、矮地茶等,该类中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皆有降转氨酶及保肝作用。 本例病虽日久,但口苦舌苔垢腻,说明湿热仍盛,肝大为有瘀血。除以逍遥散加减健脾疏肝外又加平地木、败酱草、夏枯草清热解毒;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黄芩、茵陈清湿热;野荞麦根、石菖蒲化痰。 医案出处:《沈仲理临证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