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23岁。1976年8月3日初诊。
病起二旬,右胁下滞痛。纳少脘胀,常有形寒烘热,体温37.2℃,嗳气作酸,时或噫食,时或欲呕,溲黄,便软不爽日有二度,头昏,心悸,口苦腻,苔薄黄前大半光滑红。 辨证为灼伤肝阴肝血,胃阴暗耗。治宜滋阴养肝,佐入理气清热。 枸杞子12g,炒当归12g,炒麦冬12g,炒生地黄18g,炒白芍18g,芦根15g,炙甘草5g,白蒺藜10g,炒黄芩10g,青蒿10g,制香附10g,陈香橼皮10g。 服10剂后,右胁下滞痛大减,胃纳渐启,大便次数正常仍软,呕止,寒热已微,苔前大半已上罩薄苔,舌出仍有震颤。原方去青蒿、黄芩,加炒扁豆12g,醋银柴胡10g。 继进20剂后,舌出已不颤,畔有齿痕甚深,胃纳增加,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以养肝和中理气,用归芍六君加炒扁豆,山楂炭各12g,制香附10g。10剂而愈。 按:胁痛一证,有虚、实之分,本例患右办下滞痛,纳少脘胀,噫气,溲黄,兼有头昏心悸,舌出震颤,苔前大光滑红等症,辨证系肝郁化火,肝阴肝血受伤,胃阴不足,为虚实互杂之证,治用滋阴养肝之一贯煎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清热之品而奏效,继以养肝和中理气之归芍六君以善后。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
上一篇:胆囊炎痰、湿阻滞的验案
下一篇:为什么说肝只是脂肪代谢的化工厂?